發表於 婚姻生活秘辛

第三年

結婚三年,Leather wedding。

拍完之後覺得看起來怎麼那麼普通——隨即想到穿著結婚禮服看Netflix到底哪裡普通了!
圖片看起來很悠閒,其實我快熱死了一直跑來跑去。手機用很奇怪的方式固定在兩把椅子、一個茶几、五本書墊起來的塔上,要扭曲身體才可以操控到鏡頭。整個家炸的亂七八糟只有攝影棚窗明几淨。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你需要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並不是)

當時結婚的時候,沒有想到九月底對於我們來說,會是這麼挑戰的時刻。乙仙剛開學,我覺得他突然間變成外星人,彷彿只剩下軀殼還在,但是整個注意力通通都被吸到外太空去了。今天一路忙到七晚八晚,比利時還非常比利時的下了大半天的雨,陰晴不定的令我們打消了出外景拍照的念頭,既然約好每年要拍下當下的樣子,於是乾脆拍了我們這幾個月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一起吃零食看電影。

前兩天我們在魯汶散步,邊閒聊即將來臨的結婚紀念日。乙仙說她已經查了,結婚三年是皮革婚。如果用皮革來形容婚姻,特別是第三年的婚姻,我想,除了柔韌,還有就是生活的印記吧。皮件在剛開始使用的時候會有一股強烈的氣味,隨著使用,氣味消散(卻不會完全失去)而開始有了使用的痕跡。我一聽到皮革婚馬上想到我的聖經套,一塊黑色牛皮書包上縫了兩條米色皮帶,把我的聖經結實的包起來。我從2007年開始使用它,它在我手上從嶄新、硬挺慢慢變地柔軟而有光澤。扣帶上有手工敲打出來的凹凸花紋。剛拿到的時候,那些花紋並不明顯,需要在光線底下用某些角度才可以讀出來,而隨著時間過去,米色漸漸變棕色,上面的花紋清晰了起來。

支援14歲的聖經皮套

三年的婚姻,就像我熟悉的皮件,散發出只有時間才能釀出來的模樣:兩人的花紋變得清晰;生活實則是揉打,卻也令本來硬挺的性格變的柔軟而強韌。每天的翻閱,使得皮革留下主人的氣味、指紋,還有因為時常觸摸而發出的光澤。但三年也不太久,花紋已經清晰,卻不深刻;深沉的顏色開始顯露,但那些邊邊角角或是夾層的地方仍是新鮮的白色。不擔心,因為我知道那些看起來不被浸潤的角落,總有一天會展示出一樣的色澤。這是皮革神奇的地方,一開始看起來再新鮮,總會從某個地方開始變的暗沉像是污漬,於是看起來深深淺淺不均勻又有點落魄,但是再過一段時間,整個皮革看起來居然會出現一致的成色,顯露出均勻成熟的樣子。

三年的婚姻生活千日一瞬,我常常需要反覆算好幾次,才確定我們真的已經交往三年又結婚三年了。不過即便天上一瞬,還是能細數這人間千日的變化。我們很幸運,剛結婚就進行一個長達數年的歐洲蜜月之旅,而小套房的異國生活(中間還夾了一年半的世紀大疫情),讓兩個人的差異跟衝突無所遁逃。剛開始交往的時候,只要我發脾氣,乙仙就會惶惶不安一個星期。我第一次經歷到她長達一星期的受驚小白兔狀態時,心裡只有傻眼。現在她了解我多了,她某天得意洋洋的跟我宣布,經過她精密的統計,我不管發什麼脾氣都只會維持40分鐘!沒幾天我發脾氣而她安撫失敗,就拿起我的手機計時40分鐘(還挑釁地在我面前晃一晃),果然時間到我已經忘了這回事,而她也老油條地不再會為了一時的爭吵花上一整個星期惴惴不安(我真心傻眼)。

行經布魯日的河畔,拍下這張我很喜歡的照片。一個場景演繹了一人的年少和兩人的白頭,喜悅於美景是一種能力,一個人獨處是一種能力,而相伴一輩子仍願意在河畔對坐談心,是禮物。

除了生活記號,皮革的柔韌也並不一般。皮革的堅韌能夠使它被拉扯成樂器而不僅僅是不崩裂,隨著力道的不同,皮革的震動還能產生不同的鼓聲。我覺得單純的柔韌不是三年年輕婚姻應該追求的特質,在這個還留有年輕愛情氣息、熾熱又還帶著自身稜角的伴侶關係中,憑著不算太短的時間基礎,將彼此差異的張力撐出漂亮的鼓音。

我跟乙仙在很多方面都是差異很大的人,但是我們要尋求平衡並沒有那麼容易。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我是表達型的人。我很會講話,邏輯清楚又滔滔不絕,乙仙卻是水到渠成的佛系生物。我用語言說話,乙仙用時間說話。我常常需要一個現在立刻馬上的答案,而乙仙最常給的答案就是我想一想(艾瑪覺得崩潰)。我們真。的。很不一樣。

方濟各教宗在他去年的書中談及衝突:他認為迥異的想法會存在拉扯的張力,看起來或許四分五裂,但其實所有看法卻又能共存在一個大於一切的團結中。差異不需要被認為是對立的,而應該是對比的,透過彼此生氣蓬勃的映照,認出天主的臨在與邀請。教宗認為很多事物看似「分屬兩極,卻能在帶有建設性跟創造性的張力中互動」。而這樣的互動最終是找到彼此不同音高之間的和絃。面對差異,常常會有一種避免衝突的誘惑,在婚姻裡就是冷戰、迴避、裝死。但是當衝突徹底避免掉了,解決之道也找不到了,因為張力被否認掉了。我覺得三年的婚姻之所以可以被賦予鼓聲的使命,正是因為它已經有了三年的基礎,而我們也因為對彼此關係的確信,不需要因為害怕衝突而迴避彼此的張力。

後來我從她那邊學會,當我累了、心不在焉、一時不想回應,甚至是不同意的時候,我也會回覆她「我想一想」。而她居然完全可以接受!於是我在這個想一想招數下,獲得了我連自己也沒有給過自己的空間(一開始只是很皮而已,果然是皮婚啊!)。我開始慢慢在這樣的空間中,讓子彈多飛一會兒。我發現,不現在、不立刻、不馬上,好像世界也不會毀滅。有些事情,等一等其實不會怎樣沒甚麼差,而有些事,等一等會出現更好的轉機——比如樓上鄰居很超過的時候不要腦充血直接去罵人,冷靜下來隔天去跟房東裝可憐更有效——當然有時候就真的很沒效率啊,但是今天是結婚紀念日,我們先不要討論這個部份好了。

結婚三年快樂

<攝影棚側拍紀錄>
不需要羨慕別人的美好,你不知道鏡頭以外他們有多狼狽…

發表於 婚姻生活秘辛

認識五周年

今天是我跟乙仙認識的五周年,我們一起回顧了那天的照片。那是五年前的今天,乙仙還在正義和平組工作,到玫瑰堂來辦活動播放電影「伯多祿」(St. Peter,基督教通常翻譯成聖彼得),耶穌十二門徒之首伯多祿是認為是天主教第一任教宗,也是我的生日當天的守護神之一(有兩個)。身為家中唯一的天主教徒,即便是如此不入門的電影,我還是力邀椪柑一起去看。椪柑是個活潑但是又怕公開講話的椪柑,她一直跟我說教會應該都會叫大家自我介紹分享什麼的,她不要啦!我當然是跟她各種保證說不會啦,看個電影而已誰會要你自我介紹啦。

為了讓媽媽不用跟一大群陌生人social,我們提早10分鐘到玫瑰堂,尋尋覓覓找到一點都不像是要放電影的教室。我看到一個穿著黑色(後來照片證明是深綠色)而且一臉嫩、有點不知所措的年輕女生,原來他們還沒有setting好(不是再十分鐘就要開始了嗎?)。

我生日當天的守護神是伯多祿(Peter)跟保祿(Paul),只能說這兩人真給力,還幫我找到太太

大家陸陸續續進場之後,剛剛那個年輕女生開始暖場,她說她叫乙仙。我其實之前就有聽說那時正義和平組的秘書是乙仙,這個名字很特別,所以我心裡對這個人有點好奇,這次居然意外見到。乙仙介紹了自己,還介紹她媽媽跟姊姊。椪柑有點驚喜的跟我說,不是只有我帶媽媽來耶!(是啊是啊,但是只有我帶了椪柑來喔)。乙仙介紹自己的名字是甲乙丙丁的乙,仙女的仙,幾個阿姨問說那她有哥哥叫甲仙嗎,媽媽在我旁邊笑得很大聲。現在想想,這樣被一堆阿姨揶揄自己的名字也真是一份辛苦的工作。

我一如往常的是現場唯一鮮肉 (真敢說)(乙仙拍的照片喔)

沒想到乙仙介紹完自己,就接著請大家自!我!介!紹!並說說自己哪裡來的!

我媽一臉被陰的轉頭看我,我心中則吶喊到底為什麼看個電影也要自我介紹啊啊啊啊~什麼叫說自己哪裡來的,這裡是夏令營嗎~~!?於是我先自我介紹並趕忙跟大家也介紹椪柑,降低椪柑等等自我介紹的壓力,接著有點怨念(擔心以後媽媽不願意跟我來參加教會活動啊!)很屁孩地說我是從附近走過來的,自以為講了個幽默的笑話,沒想到全場沒人笑。

感覺椪柑現在有比較瘦,繼續保持唷!(也是乙仙拍的照片喔)

後來電影放完,媽媽很擔心接下來要心得分享,所以我們就趁中場時間溜了。幾年後聊起這件事情,乙仙跟我說她覺得我說從附近走過來的很好笑,我覺得心滿意足。找另一半有很多必掌握的重點,其中一個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捧場你的笑話。

這是我跟乙仙第一次見面,在不到半年之後,她就變成我的女朋友了。

因為提早溜掉,所以我們不在大合照裡面。
乙仙那時候還很嫩,留著短髮和害羞的笑容,是我喜歡的樣子。
發表於 說來話長

2020

因為夜間畫質很差所以顯得迷濛的窗外 (其實夜間拍照色調根本就跟現場不一樣啊)

凌晨在迷迷濛濛中醒來,意識斷斷續續間看見乙仙開了桌燈,好像在念荷蘭文。朦朦朧朧地聞到早上烤麵包的濃烈香味,自己烘焙的雜糧麵包在早晨加熱的時候會釋放出熾熱的麥香味,充滿我們小小的房間。乙仙在案前書寫的背影令我掙扎著一兩個小時從外太空召回。

外面的夜色還很濃,乙仙看我醒了,跑來幫我這個剛從夢裡上岸還沒晾乾身體、渾身軟綿綿的外星人按摩。好像剛從外太空走了一周,夢會把人帶到好遠的地方啊,離開夢好像突然回到有重力的地方一樣,覺得撐不起身體。比利時的深冬要到很晚才開始慢慢天亮,約莫八點鐘才會用一種歐洲速度緩緩放出微光,直到那一刻之前,都還是深夜。

我像在淺灘的魚,躺在床上讓乙仙用新買來的玫瑰身體乳按摩。那罐身體乳我倆趁著大特價,在店裡面千挑萬選買了一罐我喜歡的味道,興沖沖的想讓夫妻生活多一點旖旎風光,結果乙仙才擦了一點點我就覺得香味濃烈的無法承受,高級的身體乳瞬間轉換跑道變成非常滋潤的按摩油。一定是因為店家裡面熱情喧擾的女人們,混雜著荷蘭語、法語、英語跟各種口音的對話,再加上大特價帶來的頭部發熱,使得再濃烈的香味也顯得清新高雅。但是回到我們的小房間,我們寧靜又平滑的開水日常,一點點多增加的香氣都被放大了幾倍,直接把空氣都抹上兩層濃妝。

總之才七點,窗外布景除了因為沒有光害而停止在深夜,歐洲寬鬆的住宅區悄然無聲的壟罩著一片濃濃的霧。我跟乙仙在床上像是宿醉一樣的閒聊,如此早上七點,簡直令人失去時間感。

我說,這既沒有一般早上那種活力、充滿希望、大好日光的感覺,也不像凌晨時分,望不見底又迷離恍惚的深夜。在這種迷離曖昧的時間醒來,我好像掉進一個夾縫,一個沒有被定義的難以確認感受的時刻。

乙仙說這就跟2019和2020年一樣,其實也才差一天,但是感覺完全不同。

我說時間真是奇怪,深夜跟黎明也就幾個小時的時間,為什麼夜晚讓人感覺那麼遙遠。或許是因為知道自己總之會失去意識,於是夜很深,因為到不了黎明。


後記:在草稿匣發現這個2020年1月1日清晨寫下的噫語。過了一段時間以一種閱讀別的誰的作品的心情看它,於是看見近乎雕塑品一樣的留下彼時的瞬間,即便是文字看起來卻有非文字的抽象情感。雖然已經過了快兩個月還是決定把它發佈出來。

發表於 西班牙巴塞隆納

西班牙

終於展開窮游歐洲的第二站。第一次我們去了法國巴黎、廊香,看了羅浮宮(的金字塔)、還沒燒掉的聖母院(的外面)(結果四天之後就燒掉了)、柯比意的廊香教堂(住了三天看好看滿);這次我們去西班牙的巴塞隆納,看高第的聖家堂和其他作品。柯比意的廊香教堂是世界文化遺產,高第在巴塞隆納的七個建築作品也被系列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所以其實我們的窮游歐洲,精確來講是窮游世界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標誌

才不是。

我們是無規劃式漫遊歐洲好嗎。廊香因為被託管給方濟家庭的修女們,我們才負擔的起住在世界文化遺產裡四天的食宿;巴塞隆納則是因為我們一言難盡的寵物型心理諮商垃圾話好朋友在那邊工作,我們窩在巴塞隆納他的家,和夜班的他輪流在床上睡覺,所以完全省下住宿費用,那張床簡直是巴塞隆納最受歡迎的床。

我們的一言難盡寵物型心理諮商垃圾話好朋友每天上夜班到早上七點多回來,接著在沙發上睡一下,等我們出門的時候會把床弄成一個睡覺形狀,再把他叫起來回床上睡。大約傍晚我們回來,三個人就會吃吃喝喝聊天說點垃圾話,11點護送他到附近工作,然後我們回家睡覺。其中三天他剛好休假,他就讓我們睡床自己睡沙發,當名符其實的沙發主(?)。我其實不太明白他的肝到底是甚麼材質做的,因為這種亂七八糟的作息他應該白天都在睡覺,但是他還是來機場接我們、離開的時候送我們回機場;有時候我們在家裡吃早餐,他就一起吃一吃再去睡。有時候他會跟我們一起吃午餐(!),然後也常常跟我們吃晚餐。他好像不用睡覺,他休假的那幾天,好像可以直接過場不用睡,就帶著我們到處走走看看順便導遊。這麼好的朋友我希望他的肝不要太早壞掉,此人目前單身,希望他趕快找到識貨的人把他撿走,順利由工作簽轉為依親簽。千萬不要以為工作是重點啊,結婚才是正辦啊~~~~(歪理一堆的艾瑪)

沒圖可放隨便放個肝圖 (圖片來源:yes 123求職網)

總之,託好朋友的照顧,我們巴塞隆納之行的飛機火車公車食宿紀念品全部開銷總共花了770歐元,其中130歐是各個建築的門票費,大約是27000台幣當中的4500元。另外也包含我被Ryanair陰了一招,多繳了110歐機場登機費用(嗚嗚嗚)。

塑膠椅子的超便宜Ryanair

人在歐洲,遊歐真的比我們想的還要便宜許多。上次我們去法國是搭很便宜的大力女神號,從布魯塞爾搭快速火車到巴黎只要10歐元,大約是統聯坐到雲林的價格,而且只要三小時。這次去西班牙的飛機也非常便宜,一個人只要30歐元就可以買到來回機票,單趟大約台幣500元。其實我們滿喜歡搭火車跟長途巴士的,但是西班牙跟法國中間原來有一座山(我這次才知道,地理超爛),叫做庇里牛斯山。所以除非我想直接開始西班牙800公里朝聖之路,不然還是坐飛機比較實際。當我們的飛機飛過法西邊界的時候,大部分的地景看起來都平平的,庇里牛斯山看起來就像桌巾被擠出來的巨大皺褶般無比醒目。平坦的歐洲大陸,上面密密麻麻的黃色區塊是已經開發的區域,沒有明顯邏輯地散布在陸地上;而從遠方慢慢靠近的庇里牛斯山是深綠色的,山頂頂著整片白色的雲朵,很難讓人忽視它的存在。山嵐雖高,飛機卻飛的更高(不然呢)。我們輕巧的躍過山脈,庇里牛斯山看起來小小的,像是從面前由右邊推給左側客人的甜點,我盯著眼前的抹茶蛋糕從面前溜過,上面輕巧的放著一坨蓬鬆甜膩的鮮奶油。「啊,甜點。」這是我對西班牙的第一個想法。

你看它!是不是很可愛

好了第一篇就這樣在通篇廢話中結束。里長伯游西班牙,預定有5集,請大家拭目以待!哈哈!(去法國那次也是放話有5集哦!

發表於 100種生活方法

紅磚牆

我們比利時的住處在三樓,我們住的那區幾乎都是傳統的比利時中產階級房屋,也就是兩到三層樓的獨棟房子搭配上代表家庭私人生活的後院,如果又再高級一點點的房子則有較深的前院。因此站在我們的窗前看出去的風景,少有超過我們高度的房子。其形各異的屋子與屋子之間被花園、大樹、樹籬、溫室給隔開,這是比利時介於傳統家屋想像及現代化住宅最後展現出來的樣子。

我們來比利時的前半年,還沒有找到最適合安放桌子的位置,於是一起吃早餐的地點就在靠廚房的窗前。窗前有一個20公分左右的窗台,我們把早餐跟蠟燭排排站放在窗台上,看著窗外的風景聊天吃早餐。乙仙很著迷於那個窗景,因為窗外看出去就是一片家家戶戶的屋頂,遠望早晨的歐洲屋頂群的是她早餐時光最感愉快的節目。她最喜歡三棟房子距離外的那間屋子,那間屋子有一個落地窗的後廊,女主人早上總會帶著一本書坐在後廊,隔著玻璃倚著陽光讀書或是只是看著窗外。乙仙吃早餐、女主人喝咖啡,兩個人像是同一間咖啡館裡不同桌的客人,互不認識卻有共享同一首背景音樂和咖啡香的親近。屋子的後廊很窄,也就是一張椅子的空間,偶爾男主人才會坐在那邊,有點女性化的藤椅裝著男主人顯得有點侷促,距離遙遠人都變的小小的。偶爾看到是男主人出現的時候,我們會一起湊著頭討論男主人在做甚麼,女主人去了哪。

另外一戶養了一隻有點過動的白狗,散步的時候乙仙會指著路邊的房子跟我說這戶就是養了白狗的那家人。偶爾有機會碰見白狗透著圍欄看我們並且露出凶狠的表情,我們多多少少有一種被認識的朋友耍狠的落寞感。不過這當然不能怪牠,畢竟我們認識的是揹著100公尺距離的牠。另外隔壁的隔壁家,後院有一棵很大很大很大的大樹,從我們床邊的窗戶也看的見它,我剛來比利時的一月,常會起身盯著它襯著天空背景的枝枒頂端發呆,對這麼大的一棵樹,有一種不太好表現任何意見的敬畏感。

然後還有家中有小孩的家庭,後院裝了一個讓孩子為之瘋狂的跳跳床;有一家有一個溫室形式的廚房及餐廳讓我們偷偷窺看他們的日常;隔壁住了幾個年輕人,節慶時可以隔著外凸的採光屋頂聽見他們和來訪朋友的笑聲云云。

以上,是乙仙的早餐窗景。而我的早餐窗景,是一道磚牆。

其實我沒有很在意風景這件事情,並不是我對生活木然,而是我彷彿天生跟自己的好惡保持一段距離。喜歡的東西我沒有很堅持,討厭的東西我也不太會堅持,我們在一起好幾年之後,乙仙才知道原來我愛吃甚麼東西、討厭吃甚麼東西、討厭哪個人、想買甚麼東西,而且大部分是在聊天的時候得知的。當然啦,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的事物除外,很討厭很討厭很討厭的事物也除外。我好像把我所有的能量都拿去放在少少的那幾個很怎樣很怎樣的東西上了,於是一般般的喜歡跟一般般的討厭就顯得無關緊要。

總之,就在乙仙一心以為我跟她一起看著那浪漫的窗景、羅曼蒂克的吃著早餐的同時,我默默看著磚牆吃了半年的早餐。但其實老實說,磚牆看久了還是有點意思。

比如說那面磚牆上面頂著陶瓦屋頂,為了讓雨水不進來、銳角不露出去,屋簷做了收邊與包角。但是屋頂和磚牆的交接並沒有密合,所以坐在那邊一頓早餐的時間,我就會看到幾十隻胖麻雀啾啾喳喳的飛進縫隙、再飛出來。春夏的時候,那個屋頂繁忙的程度都讓我開始幻想屋頂的夾層其實有一個肥麻雀的聯合辦公大樓,他們正在積極處理歐盟的農業危機。磚牆在三樓高度沒有窗戶,但是前面有一排淺淺的植物。那排植物在一樓高度看起來應該是樹籬,但移動到三樓高度的地方,就已經是淡淡稀疏的枝微末節。這群若有似無的植物相當重要,讓我的早餐電影場景有了前景和後景,也讓公務繁忙的肥麻雀大使有地方稍事停歇。不過真的很肥的麻雀停不上那嬌弱的細枝,所以只有中型尺寸的普通肥的麻雀才可以在枒尖停留。

但是我最多的時間其實只是看著磚牆而已。前幾年念書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記下各種不同的磚牆砌法,甚麼順砌法、丁砌、法式砌法、美式砌法、荷式砌法、英式砌法等等。其實我有點不明白磚頭的砌法為什麼還可以綁定國家,有點像是玩大富翁的時候一人拿一支代表的角色,接著毫無理由的決定了誰是黃色、誰是紅色、你是綠色、我是藍色這樣。總之我面前的那道磚牆毫無特色的使用了順砌法,基本上就是長邊對外、毫無變化的交錯蓋上去。交錯蓋讓磚牆不會從中間整片裂開,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我看著那片沒有特色的磚牆半年,180天、180個早餐,慢慢記得它有一個區域顏色比較紅、有一個區域顏色比較橘。穩定交錯的韻律提供了一個節奏感,紅一點橘一點也就像在不變的曲式底下加上強版跟弱版記號。但是,每次看到左上角的區域,總覺得有一種一陣眼花的感覺。後來才發現,歐,那邊有一些切分音──全部都長邊對外的磚牆,有一些地方露出了短邊對外的小小方塊。對一個有潔癖的男子來說,這種突如其來的切分音讓人有點煩躁,到底為什麼好好的整片順砌的順磚當中,會有丁磚呢?這讓整個8bite像素畫風格的世界突然跑了位,好像超級瑪莉玩到一半中間突然出現一根柱子絆倒瑪莉兄弟一樣令人坐立不安。

後來我發現,這些看起來平地一聲雷的小方塊,一個接一個連成一條歪歪扭扭的路徑。喔,原來這面牆裂開過。讓我想起日本一種傳統工藝「金繼」,是把破碎的陶器重新用黃金修補,補好的陶器上就有了金黃色蜿蜒的疤痕;隔壁的磚牆裂了當然沒辦法用黃金補,所以他們用了專業名稱叫做丁磚的短邊向外的磚塊把裂縫補起來,於是一整片磚塊長邊鋪成的大地上,就有了丁磚跌落的曲折河水,像身體上敞開又癒合的疤。

後來我就對這片磚牆多了一點柔和的感情,因為那些疤。它帶有一點點勵志的意味:即便只是一道不說話的磚牆,要是有人願意花六個月仔細的看,不帶自己想像的看,他有一天會看出你曾經受的傷,還有長出疤痕重新站立的努力。

現在我們有了習慣的餐桌,不再坐在窗前吃早餐了,而且乙仙得知原來我的位子看出去只是一道磚牆的時候,真的是傻眼又錯愕的笑到不行,於是她也不會再希望我們一起坐在窗前吃早餐。現在我們坐在真正的桌前吃東西,但是我偶爾站在那扇窗前的時候,還是會饒有興味地看幾眼那道磚牆,覺得好像知道了它的人生秘密一樣感覺親近。

發表於 100種生活方法

平底鍋麵包

大家久等啦,千呼萬喚(?)的免烤箱又免揉懶人麵包食譜終於來了。因為我的製程非常的自由自在,所以做了很多次才稍微找到可以分享的邏輯(哈哈哈)。前面是里長伯閒聊,沒耐性的人可以直接拉到後面看材料跟步驟。GO!

來比利時之後,主食逐漸從米飯變成麵(義大利麵OR手工各種麵)跟麵包。賣米的亞洲超市和我們平常買菜的超市相距甚遠,而且交通也不太方便,所以主食就默默比利時化了。義大利麵在超市很便宜,手工各種麵和麵包的材料都是麵粉,在比利時也是便宜的要命又好買,非常適合我們。會自己做麵並不是我特別賢慧,而是因為亞洲超市賣的白麵通通都是中國製造,中國產品(暫不稱之為食品)充滿創造力的狀態,讓我們覺得它還是留在超市比較好。以下圖片盡在不言中。

一定是我誤會它了,刀削麵跟沙河粉都只是形容詞不是品名 (圖/優質小代書)
手工的部分可能是在手工丟到鍋子裡煮的那個PART (圖/優質小代書)

自己做麵包的理由也很簡單,雖然比利時這邊到處都有賣麵包,但是我們吃麵包的速度很快。我們每天早上都吃麵包,大食怪的我,中午在研究室也是自己帶三明治當午餐。這邊的麵包比較大,我們平均兩到三天可以吃掉台灣1.5條吐司的量。麵包這玩意兒,不是每家店都好吃的,超市的麵包我們都不喜歡,所以買麵包就是一個額外的行程。我們住在一個除了去我的研究室之外,去哪邊都不太方便的地方,因此每兩三天就要買一次麵包,就顯得很煩人。而且每周碰到麵包店休息的日子,要嘛提前買麵包但是沒有空的大盒子放,要嘛延後買麵包,但是隔天早上斷糧。買菜跟買麵包的行程還要分開規劃,這以上種種都顯示依靠麵包店維生(有那麼誇張嗎)不是一個好主意。

總之我就開始自己做麵包了。

來比利時做的第一個麵包,但是它很麻煩,要一直揉,而且要加很多奶油不跟糖豪可怕啊!

如我所說,我們每兩三天就吃掉一大個麵包,所以我就是兩三天就要做一次麵包,保證懶散、保證簡單。自己做麵包的好處是時間可以自己控制、完全知道裡面有甚麼、非常便宜,而且很有成就感。如大家所知,我是一個又懶又沒耐性的人(這樣講自己),所以今天來一個homemade麵包大公開,讓大家都有機會在家裡試試看。很多材料因為看不懂荷蘭文所以都是隨便買的,溫度火候也滿隨便,所以大家做起來可能有點傻眼。不過因為所有的成分都是自己經手,相對安心,而且這種簡單的東西也不會真正的失敗,多做幾次就抓到訣竅了,所以還是可以放心去嘗試的!就算沒烤好,說真的也不會難吃到哪邊去的,就放膽做吧!我的作法很簡單,其實真的花的時間也不多,但是因為中間要不斷等待,請大家選擇在有四個小時在家的時候再來嘗試。

此刻剛烤好的麵包

我使用的是隨便買的麵粉(畢竟我也看不懂荷蘭文),不過白麵粉的部分我選了自發麵粉,然後再隨便混全麥麵粉之類看不懂的荷蘭文麵粉。當然也沒有分高筋低筋,整個就是隨便買隨便做。酵母也是隨便買的,量也是隨便抓的(哈哈哈)但是就像我說的,這種東西真的不會失敗,所以請大家放膽下去做吧!

材料如下

  • 麵粉500-550克
  • 酵母 (按照包裝上的建議用量)
  • 糖  半匙
  • 鹽  兩隻手指捏一點點的量
  • 溫水(大約是手摸起來溫溫的溫度)

工具如下:

  • 電爐(瓦斯爐也可以)
  • 煮湯的平底深金屬鍋,鍋壁要是直的,不然翻面會下不去喔
  • 橡膠攪拌棒(IKEA才賣30元,強烈推薦要有一支)
  • 攪拌麵團的大容器

步驟 (後面有步驟細節+圖)

  1. 麵粉+糖+酵母,攪拌均勻
  2. 分四五次慢慢把溫水拌進去。
  3. 最後加上鹽巴,再攪一攪
  4. 差不多糊糊之後就放到溫暖的地方,加蓋,第一次發酵。(電鍋插電不切下去也可以,我是放在暖氣上),發酵40分鐘到1小時。
  5. 再次攪拌後第二次發酵,40分鐘。
  6. 再次攪拌,把麵團倒進鍋子裡,進行第三次發酵,40分鐘。
  7. 中小火加鍋蓋開始烤,大約30分鐘。
  8. 第一面烤好後翻面繼續烤。
  9. 5-15分鐘左右就可以起鍋,架高吹涼。

步驟重點+圖

1. 把麵粉酵母糖混在一起。麵粉量其實就是看每個人家裡需要的量,可以慢慢找出適合一次的份量。

糖是酵母的食物。攪拌容器要夠大,不然一發酵就通通逃獄了。

2. 為了讓麵粉吸更多水,要分次加水,並且要用溫水才會讓麵粉的吸水性更好,烤出來的麵包也才會軟軟的。容器底部常常有麵粉沒有拌進去,攪拌時要注意。

分次加水

3. 鹽巴不要不小心過量喔

加鹽巴

4. 大概攪成這樣一小坨一小坨就可以了,這個方法就是讓時間來代替我們人工揉麵包,攪拌的差不多差不多就可以了。最好的發酵溫度就是二三十度,小心不要太熱變成烤麵包XD 台灣夏天應該可以室溫發酵。上面可以加蓋也可以用濕布,目地是讓它有空氣但是又不會乾掉。我是用大塑膠盒,蓋子放上不蓋上,有人會用溼T恤或是溼毛巾蓋著。

差不多就好,一切交給時間(佛系做麵包)

5. 40分鐘到1小時之後應該變的很大,正常會有三四倍大,而且看起來麵糊變的比較平滑一點。用橡膠攪拌棒把它攪拌壓回本來的大小、排掉發酵的空氣,然後再第二次發酵。

第二次發酵之後變的多可愛啊~

6. 第二次發酵通常比較快,所以不要發酵超過一小時,而且麵團應該會變成漂亮平滑的麵糊。如果上面有蓋布,小心不要頂過頭沾到布,會很難洗。移到鍋子之前如果怕烤好脫模會沾鍋,可以在烤鍋內層抹上薄薄一層油。我的方法是,倒1元硬幣大小的食用油,然後用衛生紙推開,這樣很均勻又不會太油。倒進去之後因為內壁有油,就不要再攪拌了喔。如果有想要加堅果或是其他餡料,可以在移到鍋子之前拌入。

攪拌之後又會變小,不用擔心,它會在長大的~

7. 在鍋子裡發酵到大小差不多等於第二次發酵的SIZE後,就可以開始烤,有經驗之後會知道怎麼抓火力。中間聽到滋滋聲可以把蓋子打開擦掉上面的水蒸氣,聞到焦味是不正常的要趕快把火轉小。越接近烤好,水蒸氣滴下來的滋滋聲會越多,並且會聞到麵包的香味~~~

你看,它又變大了

8. 聞到麵包香,麵包上看起來+摸起來應該像剛蒸好的饅頭一樣有軟熟感,不能是麵糊的樣子。搖一搖鍋子,如果麵包已經微微收縮可以在鍋子裡晃動,就可以翻面了。如果翻面發現屁股並沒有漂亮的金黃色,可以再烤一段時間。翻面之後轉中火,因為主要是只為了讓背面上色,另外也讓最上層的部分再加熱烤一下。不過喜歡吃比較焦香的人也可以烤久一點啦,自已抓抓看喜歡的程度囉。

邊邊已經縮小產生空隙了,但是上面像這樣還糊糊的就不行,要繼續烤

9. 架高吹涼是為了怕屁股因為水蒸氣所以溼溼的,如果沒有架子,可以用幾根筷子把麵包墊高即可。

正面上色之後會變的很高級(誤)

剛烤好的麵包不要馬上吃,至少等降溫再吃。當天的麵包外皮會脆脆的,隔天開始就會是整個是軟的了,看自己喜歡的口感囉。常做的話強烈建議買一把麵包刀~麵包切開之後就要用盒子或是袋子保存起來。

附贈逃獄的麵糊照片兩張,請大家千萬小心不要讓它逃跑,很難處理啊~~~

喂你要去哪裡!
你們這樣對得起我嗎…

發表於 天主教小教室

聖誕節

聖誕照片總是莫名療癒 (by網路隨便抓)

登登登登登~~~~各位觀眾~聖!誕!節!

聖誕節終於要來了!!!里長伯依照約定,今天的天主教小教室來跟大家說說聖誕節、耶穌出生的故事。

(友善複習:耶穌預產期耶穌跟你說耶穌領便當耶穌復活惹)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里長伯受洗的日子就是平安夜(不是平安夜名床)(第四台的廣告真的好洗腦)。那天晚上的領洗彌撒,老神父的講道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很多人以為天主教信仰最重要的奇蹟是耶穌復活,但是其實最重要的是奇蹟是耶穌誕生。耶穌誕生是一切故事的開頭,沒有這個,就沒有然後了。

當然啦,主角沒出生,後面劇情自然是演不下去,但是耶穌降生的重要性可不僅在於提供男主角。耶穌的降生,讓我們看見耶穌富有人性的一面。他不是生來就是外掛全開的男主角,他先是個沒有聲音的胎兒、在找不到住宿的馬廄中落魄的被生下來、然後一生完就開始逃難,簡直悲劇男主角。他一出生並不會講話也不會走路──相比於隔壁同學釋迦摩尼佛一出生就走路,而且七步生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出生第一句話就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強大氣場──剛出生的耶穌寶寶基本上就是一坨平凡無奇的路人嬰兒。

人家的教主登場氣勢就是爆炸強的啊 (by維基圖片)

耶穌出生的故事,被瑪竇福音(Matthew)跟路加(Luke)福音比較大篇幅的紀錄過。耶穌的父母是瑪利亞(Maria)跟若瑟(Joseph),瑪利亞當時跟若瑟已經訂婚了,但是還沒有正式結婚,所以也沒有住在一起。為了篇幅的關係,我們快轉一下,總之瑪利亞因為口頭答應了天使,立馬懷了耶穌。養父若瑟則什麼都沒做就貌似當了免錢老爸,是一個差一點點就變成藍色蜘蛛網裡面悲情配角的男子。不過其實若瑟很有意思,他在整本聖經當中,一句台詞都沒有、也不是耶穌的親生爸爸,但是他在耶穌出生的事件中,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

當時若瑟知道還沒過門的未婚妻居然已經懷孕,本來想要悄悄解除婚約。但是,他做了一個夢(導播麻煩下音樂)。夢中天使跟若瑟說,這個來路不明的孩子是因聖神所懷的孩子,要若瑟仍然迎娶瑪利亞,並給孩子取名叫耶穌。若瑟因為這個夢,就娶了瑪利亞。之後嬰孩耶穌因為被預言是猶太人君王而被當時的國王追殺時,也依靠若瑟夢中的指示逃亡。

若瑟在聖經中沒有聲音,但卻對夢中天主的信號堅定不移。耶穌生命中的一切細節都是有意義的,會被託付當小耶穌守護者的男子也不是一般的男人。若瑟是一個祈禱的人,一個與天主有親密來往的人,所以他可以辨認天主的訊號、並毫不懷疑的行動。

若瑟的夢可以跟天主連線,我的夢卻中二的要命 (圖: Toros Roslin, 1262)

耶穌出生的那天,剛巧若瑟跟瑪利亞正到白冷城做戶口普查的登記,沒有電腦的年代所有的人都得回到老家做登記,白冷城裡塞滿來登記戶口的人又沒有airbnb可以先訂房間,所有的住宿都滿了。若瑟跟瑪利亞看起來不太有錢,兩個人最後居然窩在馬廄過夜。就在那個夜裡,耶穌出生了。記載聖經的人顯然是男人,聖經當中完全沒有記錄瑪利亞生產的過程跟痛苦,上一句還在講要登記戶口,下一句就是耶穌出生了(登登)。生了小孩但是沒地方放(馬廄嘛..),所以就先把耶穌放在馬槽裡面將就一下。所以耶穌出生的時候就跟白雪公主一樣,基本上是被一堆牛羊馬啊之類的動物所圍繞起來的。

聖方濟於1223年在格熱橋搭了歷史上的第一個聖誕馬槽 (圖: Cappella del Presepio, Greccio, Italy)

那時候同時還有兩批人馬也趕來目睹了耶穌降生的夜晚。

第一批人是三個東方(中東)來的賢士,有些人會說是三博士,不過不是指PhD,而是指有廣博學識的人。三位賢士善於觀察星象,發現猶太人君王誕生的星象,就跑去問了國王新國王在哪邊(有夠白目),讓國王萌生對嬰兒耶穌的殺機。三個賢士靠著星象找到嬰兒耶穌,並送上三樣當時非常珍貴的舶來品禮物:黃金、乳香、沒藥。這三個昂貴的禮物也暗示了耶穌的三個角色:代表君王的珍貴黃金、代表祭司舉行儀式時焚燒的乳香、代表犧牲而可做為處理屍體使用的沒藥。見完耶穌之後,三個賢士也如若瑟一樣依照夢中的啟示,為了不讓壞國王知道耶穌在哪裡,走了另外一條路而沒有循原路回家。

十四世紀的加泰隆尼亞地圖集記載了旅行文學及占星、海洋等知識,裡面也畫上了三王朝拜耶穌這個歷史上重要的長途旅行 (圖: Catalan Atlas, 1375)

另外一批來看耶穌寶寶的人,則是夜裡在田野守護羊群的牧童。天使帶了大批天兵天將去通知牧童救世主誕生,並給了他們地點跟標誌(躺在馬槽的嬰兒確實很難認錯)。

耶穌降生的場景中,有堅定相信天主而接納了這個超自然嬰兒的瑪利亞和若瑟,他們給我們勇氣回應天主的邀請,即便有時候天主對我們的邀請看起來不只不合邏輯,而且令人不安;有遠道來朝拜耶穌的外國人賢士,他們辨認出耶穌的天主身分,事後走了另一條路回家,讓我們知道當一個人真正的遇見了耶穌,就不會再回去走他原本走的路了;還有在田野守夜的牧羊人,提醒我們耶穌出生首先通知的是窮人、沒有讀過書、辛苦工作的人。耶穌帶來的訊息是屬於窮人的好消息,而不是給達官顯要的。

牧羊人不會占星、觀察星象,看起來好像也不太會做夢,於是天主就直接派天使去通知,還拉了天兵天將大合唱。在這些人當中,有些人是做了一個夢就行動、有人觀察到了徵兆去行動、有人是看到天使跟天兵天將於是行動。天主從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邀請他們,但是因為他們都行動了,所以他們都得到/見到了耶穌。聖誕節也是天主實踐對猶太人的許諾、讓救世主降生的日子,祂將祂所許諾的救贖具象化,具象到這個救贖有了一個自己的名字。

今年和乙仙一起在比利時搭的第一個比利時聖誕馬槽

聖誕節在很多文化中,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因為聖誕節的本質就是新生命、家庭、歡慶。過去在舊約中,天主的形象就是一個易怒又嚴厲的偏執老頭(驚);但是因為耶穌出生了,而且變成一個軟軟香香(其實在馬槽裡面可能不太香)的嬰兒,整個天主敘事的線條就變得柔和起來。天主不再是十萬八千光年之外的遙遠獨裁造物主,我們也不再是比螻蟻更渺小的塵埃。我們可是耶穌的朋友、耶穌的兄弟姊妹、耶穌在人生online的好夥伴耶!耶穌懂我,耶穌也會支持我。他願意從十萬八千光年外過來,最無助的嬰兒開始,當一個什麼都沒有的木匠之子。他慢慢花十幾年長高、花三十幾年搞清楚自己是誰、要來做甚麼。他從無所不能的天主,變成墊腳尖都還拿不到桌上麵包的人子(還可能被爸媽打手不准偷吃)。這到底是為什麼?

我親愛的里民,沒有為什麼,因為他想跟你一起,因為他愛你。願你在即將來臨的聖誕節,經驗到耶穌帶來的平安、喜悅、溫暖。聖誕快樂。

挪威拉普蘭的聖誕節清晨雪景 © L’Express
發表於 天主教小教室

將臨期

哈囉大家好,我是在比利時被冷得半死的里長伯,大家最近過得好嗎?這個星期天(12/1)就是天主教正式開始準備聖誕節的日子了(是說我常常從12月26號就開始期待隔年的聖誕節了XD),所以今天來講講這段「聖誕節準備期」的事情!

布魯塞爾將臨期的Plaisirs d’Hiver燈光活動 (by 網路圖片)

首先是大家都知道的部分:天主教相信三位一體,也相信降生成人的耶穌是天主的兒子,按照現在的教會日曆,我們在每年12月25日慶祝耶穌的生日,而前一天晚上(24日)則是所謂的平安夜。

很重要的事情要講三遍…不是,是要提早準備!由於聖誕節是天主教會內頭等重要的大事,當然也要提早準備,這段提早準備的時間總共四個星期,它有自己的名字,叫作「將臨期(Advent)」,這個字來自拉丁文的Adventus,意思是「即將到來」。所以將臨期就是「(等待)耶穌即將來臨的時期」的意思。

將臨期在天主教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就是剛剛說的等待耶穌誕生的時期,第二個意義則是天主教新年的開始。

就跟很多古老的文化有屬於自己的曆法,天主教也有自己的曆法。平常台灣慣用的一年是新曆年,阿嬤的一年是農曆年,而天主教的一年叫作「禮儀年」;新曆年的開始是新曆1月1日,農曆年的開始是農曆正月初一,禮儀年的開始是「將臨期的第一天」。

天主教不同時節有不同代表色,年年循環。左上方大玫瑰花是新年開始 (from RCLBenziger)

將臨期開始的時間是「聖誕節前倒數第四個星期天」,所以每年天主教的新年都在十一月底的星期天,但是也因此每年會落在西曆不同的日期。 比如今年的將臨期就是從2019年12月25日星期三的聖誕節往回推算:倒數第一個星期天是12月22日第四主日 ,倒數第二個星期天是12月15日第三主日,接著是 12月8日第二主日,最後是12月1日將臨期第一主日、將臨期第一天、 天主教的新年開始。由此可知,因為聖誕節已經固定在12月25日,但不一定是在星期幾,然而將臨期一定是往前數的「第四個星期天」,因此才會造成每年將臨期開始的日期都不一樣的狀況。

謝謝萬能小畫家

天主教會在將臨期期間準備心神,迎接四個星期後的耶穌到來,彌撒當中的讀經、每日祈禱內容、教堂擺設、團體活動,也會以耶穌降生為核心,開始全方位的準備迎接聖誕節。我們常常在聖誕節看到的懈寄生擺飾並不只是商業噱頭,它也會出現在天主教的祭台旁邊喔!外面環形綠色的懈寄生又叫做降臨圈,代表不停止的生命;中間放上四根紫色蠟燭,每一個主日多點燃一根,代表漸次的準備光明逐步到來,聖誕節正在不斷接近我們。

一個超嗨的將臨期介紹影片….有點太嗨但是滿好看的 (是英文的不過音樂節奏很好)

就跟農曆過年總是穿紅色衣服一樣,教會的禮儀年也有自己的傳統代表色,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代表色。平常的尋常日子是綠色,代表「常青」;而到了將臨期(準備聖誕節)及四旬期(準備復活節)則是紫色,代表「醒悟、悔改、等待」。其實將臨期的代表色本來是藍色,更強調其中盼望的意涵,不過後來經過簡化,現在天主教會在將臨期基本上都使用紫色,少部分基督教會則習慣使用藍色。

去年美國福音派路德宗的將臨期裝飾,遠方牧師的披帶也是藍色系的 (by ELCA / Will Nunnally)

「紫色」在將臨期會不斷出現在天主教的儀式當中,從彌撒中神父穿的紫色袍子、祭台上面的紫色桌布、讀經台上的紫色掛布、彌撒服務者(輔祭)的紫色腰帶,還有懈寄生裡面放的紫色蠟燭。這四根代表四個主日的紫色蠟燭也有各自的主題,比較多教堂使用的主題依照第一主日到第四主日分別是:醒悟主日、悔改主日、喜樂主日、平安主日。這提醒我們將臨期的四個階段:我們從新年開始,仿若大夢初醒發現將臨期要來了、又過了一年;然後我們悔改自己的所行所作,也悔改我們過去日子中該做卻沒有作的;接著我們被新生命、耶穌及將到來的喜樂所充滿;最後我們在臨盆待產的日子領受到隨著耶穌降生帶來的平安。通常教堂會把懈寄生的第三根蠟燭 ── 也就是第三主日的蠟燭用粉紅色代替,以表達歡欣喜悅。無論如何,將臨期就是我們天主教徒在這樣充滿燭光、喜悅、生命等等的冬日中,開始準備新年、新生命及新的生活的日子。

教宗2018年將臨期的彌撒,可以看到紫色的彌撒祭衣、祭台前的紫色蠟燭及將臨圈 (by 梵諦岡電台)

天主教的一年從等待耶穌降生開始,就跟我們教會的信仰一樣,我們總在等待耶穌到來。在這四個星期的時間內,我們保持對新生命的期待與喜悅,也提醒自己妥善準備身心,迎接我們耶穌信仰的第一件大事──天主的兒子來到我們中間,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而且他將從一無所有的嬰兒開始學習長大,跟我們一樣,曾經學走路跌倒撞傷膝蓋、也曾經哭泣希望被安慰擁抱。

天主教現在偶爾還是會使用藍色當作禮儀顏色,主要是在與聖母有關的儀式中
圖 / 2019年1月26日 教宗在巴拿馬安提瓜聖母大殿主持祝聖祭台的彌撒 (by 梵諦岡電台)

發表於 婚姻生活秘辛

手牽手

魯汶的冬天漸漸冷了,說是漸漸,其實更像是冬天向我們宣告「走著瞧,之後還會更冷呢」!這整個星期的最高溫只有6度,最低則會下探0度,而魯汶最冷的月份是1月。也就是說接下來兩個月還是會漸漸地、不停止的繼續變冷。現在即便是在看起來晴朗明媚的下午,也已經會在大笑的時候,看見自己笑聲所帶出的白色霧氣。

這樣的天氣,牽著手變成一個不是那麼自然而然的行動──冬天的登山外套口袋開口容納不下兩個人的手,於是牽手時手掌心的溫暖跟手背冰凍的感覺,讓我意識到牽手是一個選擇,不是一個習慣。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之間總是我主動牽她,或許是伸出手來示意乙仙把她小小的手伸進我的掌心,又或者直接伸手過去牽起她的手。四年前我們剛剛開始產生情愫的時候,我們會牽著同一條玫瑰經念珠的兩端,從她工作的地方展開綿長的散步和談心。很多還說不出口的感情沿著祈禱的念珠,輕輕繫起我們初生的愛情。後來來到比利時,我們更常一起走路,動輒一小時的路程,我像怕弄丟她一樣牽著她。我自己沒有特別注意,不過乙仙說,我總是不會忘記牽她。

我們關係的起點是天主,還有牽手散步

或許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你覺得A真的是個好人,完全不明白A為什麼要跟B在一起;又或者伴侶C和D如膠似漆,但是你其實很討厭C,要不是為了維持跟D的友情,你真的一點都不想跟C保持關係。我現在馬上就可以在我心中想到幾對像這樣的夫妻(伴侶),過去我常常覺得人就是會眼瞎,腦子壞了跑去跟一個根本不適合的糟糕人在一起。後來我才明白,任何一對伴侶會在一起都是有原因的。

伴侶關係沒有誰是純粹的拖油瓶,也沒有誰是關係中唯一的聖者。我們看到的那些糟糕性格、沒有骨氣、不負責、令人抓狂的死腦筋的人,卻在關係中展現別的價值。因為他無止盡的疼愛,讓自我中心的伴侶可以繼續只以自己為中心去演繹愛情;因為他的低姿態,讓他的伴侶可以繼續不用學習磨合退讓;因為他的軟爛不講理,他的伴侶可以在永遠不會被拋棄的安全感中;因為他的單一跟扁平,他的伴侶的世界觀可以從來不需要經歷被挑戰。人的另一半,就是「自己的另一半」,二人正是聖經中天主說「二人合為一體」的那個「被完成的整體」;一個人選擇了誰作為長期伴侶,都是有原因的,只是有些原因沒有那麼光彩。

覺知到這件事情,讓我更意識到是自己主動選擇乙仙作為伴侶。現在的婚姻論述,把自己的伴侶說成是豬隊友好像是一種顯學,也很受歡迎,但是這種無效的情緒發洩很難幫助婚姻關係。我跟乙仙有很多相合之處,但也有很多差異。那些差異,放到生活中就會變成困擾我的缺點、那些讓我抓狂的小事,可能會覺得對方根本就是我的豬隊友(我把我的衣服丟在乙仙的椅子上的時候,她似乎也是這樣想的)。那種「對方是你的拖油瓶」的想法,會讓人看不見伴侶,其實也看不見自己。

我最近牽著乙仙的手,常常會想起這件事情,我想著我牽著的正是我的另外一半,那這一半到底是什麼呢?我選擇了什麼?我喜歡我的這一半嗎?然而,不論是否喜歡、是否有意識,她就是我的背面,我也是她的背面;當別人看到我們其中一人的時候,其實也看見了另外一個人。因此,我為我的妻子感到自豪嗎?我喜歡她生活的樣子嗎?那些我看不慣的地方,代表的又是我自己身上的那些部分呢?這樣的反省很幫助我,也對我們的婚姻有正面的助益。我是個有點/很個人主義的人,等待他人會讓我覺得焦躁,我想要趕快達成我自己的目標,並覺得她應該要能照顧好自己。但是婚姻關係不是這樣的,我發現,我跑的再快,她沒到我還是不能上公車;我荷蘭文學的比較快,但如果她沒有通過升級考試,要嘛我得跟她一起重修,要嘛我就得放棄希望她在比利時找到工作舒緩家庭經濟緊繃的期待。好吧,那就兩個人一起走吧,公車跑了就等下一班;花更多時間陪她一次又一次練習發音、複習文法。

去根特玩,被朋友拍下正伸手牽乙仙的瞬間

雖然我們的婚姻生活大部分都讓我覺得非常美好,但能夠讓我體驗到婚姻「聖召性」的,卻是在這些不斷放棄自己、改變自己、磨練自己的時刻。我在這樣捨棄自我的過程中不知道為什麼地經驗到富足、滿全,同時也觀察到我們的伴侶關係在不斷的改變,乙仙對我的理解、接納和包容也越來越高。我們越敏感於反省自己,即便沒有把自己內在的思索沒有說出來,對方往往越會以令人驚喜的方式回應你。好比昨天回家我又把衣服脫在她的椅子上,乙仙發完脾氣後突然跟我說,她覺得勉強我不准使用她的空間真是太強人所難了,我什麼都跟她分享,她應該也要跟我分享她的空間(呀呼!)。

過去我很強烈的想要修道,但卻老是不確定自己是否有修道聖召;現在我很喜歡此刻的生活,並且相信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不斷在愛中尋求更深的愛、在天主內尋找天主,透過這個過程,我相信自己有婚姻聖召。

回到牽手的主題,我是一個討厭走路但是走路速度頗快的一個人, 我在其他方面也差不多是這樣,我希望快又有效,絕大部分的時候我也真的又快又有效率。去年在結婚前乙仙寫了一封信給我,那是一封情書,信裡她提到:我做什麼都像閃電一樣,記得等等她。整封信的脈絡都是情書,她也沒有指責我的意思,她想努力的想跟上我的腳步,我卻有很大的震撼和自責。我發現自己常常覺得她慢,卻鮮少看見她想跟上我的腳步的努力。很多事情根本不是她的目標──來比利時、念博士班、學荷蘭文──但是她卻非常努力,為了支持我的夢想。

這封信我小心地折起來,放在皮夾裡,提醒自己「愛情應該看著所愛之人的形狀去描邊」;走在路上也常提醒自己記得牽她的手,因為我愛她、為了表達愛,同時我也要提醒我自己,記得陪伴她的節奏。這是你的另一半,你走的再快,半個人還能去哪裡呢?等等我的另一半,然後一起走到世界的盡頭。

從台灣到比利時,收在我皮夾裡的情書

發表於 婚姻生活秘辛

愛生氣

大家好,里長伯時間又到了。繼上次關於如何不要吵架的清高文章發表之後,說時遲那時快,今天里長伯與里長婆馬上遭遇差點吵架的考驗(難道說不會吵架就會吵架的迷信並不是迷信嗎)(繞口令)。是的,吵架可能的原因除了兩人邏輯不同、生命經驗差異、表達無助跟個人地雷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上次沒有提到。那就是──亂發脾氣!(燈燈燈燈)

里長伯雖然是一個號稱相當理智的男子,但是也是有非常人性化的一面的(開始給自己找理由)。我平常跟仙人掌一樣,不用喝水,也常常可以略過早餐甚至午餐不用吃東西;雖然很愛睡覺,但是必要的時候可以睡很少,工作到凌晨。然而一旦真的餓到了,或是累到了,就會進入一種氣噗噗的狀態開始亂發脾氣。

今天早上一如往常,早上七點二十五分去教堂晨禱,接著騎腳踏車去搭公車,準備上早上八點半的課。剛起床不想吃東西,隨便吃了點玉米片跟牛奶就開始行程。早上上完課、跟教授討論完事情,馬上搭公車轉腳踏車回家趕中午跟台灣的教會夥伴視訊聚會。今天的氣溫大約5度,光頭真的冷到一個傻眼,我們家在一個中學的後門,為了避開回家必經的陡坡,我常常會穿越校園從後門回家。沒想到這周碰到比利時中小學的秋季假期,騎腳踏車越過校區到後門才發現根本沒開;當下有種玻璃心碎滿地,想把腳踏車就地拋棄、爬牆回家的衝動。還好最後還是理智的騎著腳踏車,在旁邊神秘的小路轉來轉去,試著從資源回收場跟社區大學中間找路回家。千辛萬苦到家了,卻發現預期中會做午餐的乙仙正在吃玉米片,午餐完全沒準備,早上七點半出門前拿出來重新發酵的麵團也還沒有開始烤。又餓又累的我,覺得背景突然拉到荒野(或黑暗的外太空),還有悲情的背景音樂跟北風。我邊抱怨邊脫衣服,乙仙卻覺得這根本沒甚麼,冰箱有很多食物啊,微波一下幾分鐘就可以吃了。我瞬間被絕望感跟委屈感壟罩。連我自己都感覺到低血糖正在快速的侵襲我的意志力,一種毫無理由的絕望感跟沒有出路的感覺壟罩著我的飢餓,我──就開始亂發脾氣了。

一陣亂發脾氣之後,乙仙離開視訊鏡頭開始幫我熱冰箱裡的食物。當食物吃到一半,我的理性跟著我的血糖慢慢回升的時候,我就不生氣啦!不過,所有擁有過伴侶關係的人都知道,這個時候就是被我亂發脾氣的苦主(乙仙)生氣的時候了。太太生氣,事情大條。這時候讓我們先一起複習一下上次跟大家分享的不吵架秘密:(來跟我念一次)只要其中一個人不生氣,兩個人就不會吵架。

於是我開始展開「討好太太行程」。這時候光是道歉是不夠的,一定要附帶裝可愛才可以。我接連拿出各種壓箱寶:可愛的小狗眼神、釋放可愛電波、蹲在地上抱大腿、用爪子抓她肩膀、各種討好、裝病裝可憐。乙仙終於稍微緩和,回到視訊鏡頭前面跟見證了我們差點吵架的朋友們說沒事,她剛剛去浴室揍兔兔布偶回來了(詳見蠟筆小新)。

雖然乙仙很快就放過我,但是她心中對於被亂發脾氣的委屈還是讓她對我有點冷淡。一路討好到晚上,幫她準備晚餐、幫她煮家傳玉米濃湯當消夜,也烤了麵包,加碼答應會寫文章(悔過書),才終於算是挽回太太的心。

乙仙剛剛問我說,會不會覺得中午只是短暫發了一頓脾氣,就要這樣被使喚一整天實在很不划算?我邊做明天的麵糰,邊說:不會啊,該多久就多久。當然有時候用了很多方法都討好無效的時候,心裡會有OS覺得你這人到底想怎麼樣啊(吶喊)~但是這也只是一時情緒,事實就是自己做錯事了嘛。雖然整件事的起因是沒有午餐在家裡等我,但是其實她並沒有要幫我做午餐的義務,也沒有如此的答應我(雖然我心裡默默地這樣期待)。情緒來了亂發脾氣有時候真的很難避免,大部分的人都有心智脆弱的時刻。那種理性慢慢離開自己的感覺,就像在沙漠裡看著唯一的駱駝漸漸遠去一樣,眼睜睜看著漸漸縮小的駱駝背影,絕望跟無能為力彷彿將撒哈拉沙漠傾倒在我身上(是有需要那麼戲劇化嗎?)。但是重點是,這樣的悲情主角是否可以在駱駝回來的時候見好就收,趕快再爬上去?

駱駝先生不要丟下我 (by網路圖片)

對我來講,我跟乙仙的關係是最重要的事情。雖然我沒有辦法總是好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但是至少我可以控制我不必要的自尊心。當我恢復理性的時候,我也還記得剛剛那種理性離開導致我抓狂的那段歷程;我自己很清楚這不是她的責任──「她有做午餐不就沒事了嗎?」──這從頭到尾都是我自己的問題。所以我把自尊心收回包包裡,好好地去跟她道歉,必要的時候釋放可愛電波還有用愛夫食物跟寫下反省紀錄來打動她。

還好乙仙也是一個很好安撫的人,這是她讓我最感恩的特質之一(總共大約有六十八個)。她沒有那種被遷怒亂發脾氣就覺得日子過不下去的負面生命經驗,又或者她其實有這樣的經驗,但是她選擇不讓那些事情影響我們的婚姻。她也沒有選擇在我發脾氣的時候跟著發脾氣──這是她很厲害的另外一個點,是我最感恩的特質之二,也就是另外那六十八個之二──無論我再怎麼亂發脾氣,她都不會當場翻桌,一定會先安撫好我。然後等我的脾氣過了,才輪到她為此發脾氣、委屈流淚,或是離家出走(愣)。雖然等我的脾氣過了,才傻眼地發現她剛剛的溫柔怎麼這麼快就變成生氣、流淚、我出去走走,但是當下被愛、被安慰的經驗,仍然讓我感謝不已,而且不會造成更多關係的傷痕。

總結上次的文章跟這次的文章,我想,維繫婚姻關係最重要的還是「愛」。當然,大部分伴侶選擇步入婚姻都是因為愛,但是如果沒有時時記得把愛放在家庭的首位,沒有記得維繫愛的關係應該是兩人關係中最重要的事情,反而建立了一個吵架或是情緒來時「先把」愛放在一旁的模式,那麼久了,它真的就會忘記它本來應該是在首位的。當彼此建立起一個安全的、保證被愛、被接納的伴侶關係,那些自尊心、個人原則、兩個人之間你生氣我也要生氣、你該煮飯為什麼沒煮的幻想式公平正義等等,真的就沒有那麼重要。

所以,我們還是沒有吵架喔。太太謝謝泥(釋放可愛電波)。

今晚的艾夫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