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100種生活方法

電爐煮白飯

最近吃很多白飯,連早餐都吃白飯,我發現白飯是最適合我的主食,吃完身體很舒服又不太會餓。不管是吃麵包還是吃稀飯,我都很容易餓,後者除了很容易餓之外,還會讓我昏昏欲睡。隔離之後我們家變成艾瑪掌廚,我的工作除了洗碗之外,大概就是煮飯,最近煮出來的飯都很好吃,記錄一下煮飯的過程。

我煮飯的工具與材料如下:

1.電爐

2.康寧鍋

3.壽司米350克(我們買的是義大利種植的壽司米,10公斤18.9歐)

4.水475克

5.檸檬半顆或檸檬汁少許

大家排排站好

我會用過濾水洗米,洗完瀝乾,再加入475克的過濾水,米跟水的重量比例為1:1.35。今天忘記要先泡米就加了檸檬汁,索性就直接煮了,會加檸檬汁通常是因為手邊有檸檬,我自己覺得加了檸檬汁飯好像比較香,但也有可能是心理作用。

1.電爐轉大火,我們的電爐是Max
大火煮了15分鐘後長這樣
2.白飯煮到有些濕濕的但偏乾的時候,大約是煮了20分左右,轉中小火,我們的電爐是3號火
3.白飯看起來煮好的時候,時間是半小時,熄火
4.用木匙翻一翻
5.蓋上蓋子,翻完飯後上面是滿滿的水蒸氣,用電爐的餘溫,悶15分鐘

從開火到悶好飯歷時45分鐘。以往我都會把米浸泡半小時再煮,這次沒有這道程序,飯還是蠻好吃的,經過這次之後,之後就不會強迫症每次煮飯都一定要泡米。

每一台電爐的火力都不同,這是我們家第三台電爐,火力比上一台小很多,因此剛換電爐的時候,還沒有掌握好溫度,常常煮出失敗的白飯,不是火開太小,煮出裡面夾生外面軟爛的飯,或是火開太大,把飯燒焦,總之,是歷經過慘烈的過程才有今天的,所以火力的調整還是要以自家的電爐為主。

這個方式也可以用瓦斯爐煮,我也用不沾深鍋煮過,在網路上看到鑄鐵鍋與土鍋也可以,不過一般家庭比較常見的應該是不銹鋼鍋與不沾鍋。如果有一天大同電鍋壞了,又要煮白飯的話,就可以考慮這個煮法。

發表於 100種生活方法

居家隔離廢話日記3

隔離進入半個月,眼看三月就這樣結束了,這半個月好像過的蠻慌亂的,除了真的是關在家哪都不去之外,比較規律的事情就是每天散步、兩個星期採買一次。想像中隔離生活是盡量不受疫情影響,把家裡打掃的一塵不染,很有朝氣的過好每一天,好好的讀書、寫作。實際上的隔離生活是,每天都接收很多疫情的訊息,歐洲一天比一天糟,雖然生理上沒得武漢肺炎,但是心理上受到武漢肺炎的影響不小,感覺焦慮,慌亂,不知所措,擔心受怕,光是克服這些心理上的擔憂就花了不少力氣,根本沒動力好好打掃家裡,一塵不染的居家環境目前還停留在幻想階段,艾瑪為了修改研討會的文章而心煩,我為了荷蘭文的進度跟不上而焦慮,就是一對心煩又焦慮的夫妻,就這樣過了隔離的半個月。

這半個月竟也相安無事,我跟艾瑪默默達成他煮飯我洗碗的共識,也讓我認清一件事,就是煮飯這件事還是交給艾瑪吧!讓專業的來。我自己煮飯從來不會期待明天吃什麼,都是以一種明天有什麼就吃什麼的心態過活,艾瑪掌廚之後,我開始會期待明天吃什麼了,因為他總是可以變出新花招,而且是好吃的新花招,如果他今天煮了口味重的料理,明天他就會換成清淡的,像是我們昨天吃了根本是下酒菜的可樂餅與肉腸,今天就改吃蔬菜麵,搭配昨天剩下的可樂餅與肉腸就恰到好處,一改之前我煮飯煮個天長地久他洗碗洗的不情不願的囧境。

我們也跟好友小普(典出普羅米修斯,有永遠取之不盡的小心肝)天天line上連線,每天更新西班牙與比利時兩地最新隔離情況,小普住在大城市巴塞隆納的華廈裡,我們住在魯汶郊區的小房子裡,小普的陽台看出去的是對面的華廈,我們的窗外看出去的是別人的後院,小普隔離的鄰居是在陽台上彈鋼琴,我們隔離的鄰居是天天在跳跳床上翻滾。我們也會照三餐傳照片,小普的室友是斯洛伐克人與德國人,他們的三餐就是異國料理大PK,像是斯國的馬鈴薯麵粉蛋餅與中文叫德國麵疙瘩的Spätzle,我們的三餐則是艾瑪無國界創意料理大爆發,除了照三餐傳三餐照片之外,還有川流不息的垃圾話,抒壓效果極好,人人都需要有個垃圾話群組,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德國麵疙瘩的Spätzle本人長這樣,謝謝小普照片支援

上周五一次採買了123歐的海量食物,說也奇怪,前兩個星期隔離時一直很嘴饞想吃東吃西,但是家裡東西不多,只好忍耐到預定的採買時間。按照這兩個星期的經驗,這次採買我特別買了比較多的零食,像是花生米、爆米花、玉米片,也買了很多酒,如紅酒、蘋果酒、櫻桃啤酒、小麥啤酒,全部扛回家之後,反而心如止水,像是買心安的一樣,有一種短時間內不需要離開家門的強大安全感。

前兩天傳來比利時的居家隔離時間從原定的4月3日延長至4月19日,聽到這個消息,我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定到時又會延長的預感,我上網搜尋居家隔離生活指南,沒找到什麼東西,意外發現原來隔離的英文Quarantine,源自義大利文quaranta giorni,意思是四十天,比利時隔離是從3月14日到4月19日,一共是36天,也很接近四十天了,現在只剩下二十天了,想想也已經過了一半了,說要好好珍惜接下來的二十天也有點怪怪的,廢話日記不要太囉唆就點到為止吧。

發表於 100種生活方法

居家隔離廢話日記2

居家隔離快滿兩周,3月13日黑色星期五採買的食物,讓我們整整吃了兩個星期,而且還沒吃完,上一次採買完回來,冰箱滿到看到不燈光,我打開冰箱還會以為冰箱壞了,怎麼暗成一片。明天是3月27日,我們打算明天再去一趟超市。現在去超市,跟以前完全不一樣,去個超市像去戰場一樣,在去之前反覆考慮再三,有必要去嗎?要用什麼交通方式去?這次採買的策略是什麼?去個超市變成了一個災難片等級的行動,我們得有一個周全的考量才能去超市採買,這是我人生去超市最深思熟慮的時期了。

這兩個星期,我們只有去附近學校農場的自動販賣生乳的機器,投幣購買品質非常良好的生乳。去了一次山腳下的好吃麵包店,不過買回來之後,我們發現我們買到的麵包應該是昨天做的,口感跟香味都減少很多,因為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們沒有抱怨的把麵包抹奶油與果醬珍惜的吃掉了,那畫面讓我想起以前在戰爭片裡面看到的幾幕,餐桌,簡單的麵包與奶油、果醬,那些食物看起來都沒有味道,吃的人也沒心情吃。

放到隔天的三明治(這個小麵包在比利時就叫三明治)真的沒有那麼香了

家裡的咖啡豆,只剩下很久之前買的低咖啡因咖啡豆,放太久所以變的很難喝,但是我又很想喝咖啡,因為最近一直提不起勁來,我還是硬著頭皮煮了難喝的咖啡,加上焦糖糖漿與牛奶,變成一杯可以入口的焦糖風味的拿鐵,用這個方式把放了一百年的難喝咖啡豆喝完了,我向來都只喝無糖的拿鐵,現在才知道原來糖漿是走味咖啡的救星。

隔離之前,我喝的最後一杯咖啡,放了很多的鮮奶油,焦糖醬與焦糖糖漿,撒了金色的糖粒,咖啡的名字叫甜美夢境,那時候我覺得這名字好像很貼切的說了什麼,但又沒有想的很清楚。這兩周下來,我大概明白為什麼那時候我會覺得這個名字很貼切了,我本來以為長時間的隔離,是進到另一種生活模式,大概就像做夢一樣,它是很真實的不真實,只是過渡,終就我們還是要醒來,還是要恢復日常運作。

但實際上的隔離生活,更像是一種斷裂,我們好像變的只有現在,沒有未來的此刻做什麼都看起來都沒有意義,也像是夢境一樣漂浮缺少真實感,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場不會醒來的夢。以前我們是自然的如常生活,現在我們得費力的如常生活,抵抗這夢境可能不會醒來的想法。

隔離的好處就是吃到很多艾瑪煮的飯,這是偽裝成台式炒麵的義大利麵
發表於 100種生活方法

居家隔離廢話日記

武漢病毒全球跑透透,終於也被發現歐洲走透透了,比利時3月12日晚上發佈隔日的黑色星期五為正常運作的最後一天,從3月14日開始學校、餐廳全部關閉直到4月3日,緊接著是一路放到4月12日復活節假期。

黑色星期五那天,我們兩個人終於鼓氣勇氣第一次戴上口罩出門採買,由於武漢肺炎的情勢險峻,幾乎沒有引起什麼側目,也開始有比利時人在公車上用圍巾遮住口鼻。我們早上九點半去超市採買生蔬肉類,第一批貨扛回家後,十一點半再從家裡出發前往亞超採買罐頭與泡麵。那天我們也去了咖啡店,去喝了我們隔離前最後的咖啡,但那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那是接下來閉關一個月再也不可得的難得的熱鬧。

世界末日前的最後一杯咖啡,咖啡的名字也很貼切:甜美夢境。

疫情每天都在變化,我們隔離的生活也隨之改變,隔離沒兩天就傳來有很多公車司機生病的消息,因此公車也減班了,回想星期五那天,公車上滿滿的人,但是公車司機沒帶口罩什麼防護都沒有,只有請乘客由後門上車,我們那時候還在說,公車司機根本是高危險群。現在即使有公車,我們也不敢坐,感覺公車根本是一個小型的病毒培養皿。

我跟艾瑪住在魯汶郊區一棟分成八間套房的房子裡,一樓有公用的小客廳,本來想說,就算居家隔離,我們也可以一個人去一樓念書,一個人在房間念書,比較不會彼此干擾。現在沒有人想離開房門,就算是一樓公用的小客廳也不想去。但我們還是約定好下午四點左右外出散步,這幾天散步下來發現,原來我們是真的有鄰居的,與之前相比真的是「人潮」,平常我們住的地方就像活屍現場一樣,路上沒什麼人,頂多就是幾個人,現在大家沒地方去,就算平常多喜歡宅在家,也不得不出來走走透透氣。現在狗也出來了,小孩也出來了,直排輪、腳踏車、慢跑的慢跑、散步的散步,我們這個社區瞬間從活屍現場變運動公園。我的窗外正好對著鄰居的跳跳床,那跳跳床原本鮮少使用,現在幾乎每天都看到兩個小男孩與父母一起跳來跳去,他們大概很難想到這跳跳床會在居家隔離派上這麼大的用場。

在濃濃的末世感下,我們的生活大概如常,我的荷語課轉為線上課程,艾瑪的荷語課轉為自修課程,比利時弗拉芒區公告這學期大學課程全部變成遠距教學,意思是復活節之後學生也不用回學校了,魯汶大概會一直空到下一個學年開學,如果到時候疫情控制住的話。

這個星期一,居家隔離第三天,艾瑪再去了一趟超市,買了消毒的相關用品回家,也接手了這一波回台灣避難的留學生拋售的物資。艾瑪不時的就會清點我們家現有的糧食,並且公告乾糧不可動,只能從生鮮的食物開始吃,所以像是我嘴饞嚷嚷著想吃泡麵就會換來哈佛里小套房防疫指揮官艾瑪嚴厲的眼神。

我們平常吃的清淡,家裡雖然有零食但是並不多,因此去採買的時候,並沒有特別想到要多買一些零食飲料。隔離一周下來,我覺得最大的變化就是變的很嘴饞,一直想吃東吃西的,原本偶爾吃的特別刺激的食物,像是咖啡、啤酒、巧克力,需要量變大了,也許是因為這個人人自危的此刻,更需要這些食物所代表的提起精神、放輕鬆、甜蜜的感覺。下一波的採買清單就從生活必需品變成隔離必需品,我猜我們這次會買很多亂七八糟的零食與飲料,應該會照例跟艾瑪分頭走,讓小套房防疫指揮官去買嚴格的各種糧食,我去瘋狂大採購各種零嘴。

爭取了很久才吃到的香蔥椒麻口味的曾拌麵,超好吃
發表於 100種生活方法

紅磚牆

我們比利時的住處在三樓,我們住的那區幾乎都是傳統的比利時中產階級房屋,也就是兩到三層樓的獨棟房子搭配上代表家庭私人生活的後院,如果又再高級一點點的房子則有較深的前院。因此站在我們的窗前看出去的風景,少有超過我們高度的房子。其形各異的屋子與屋子之間被花園、大樹、樹籬、溫室給隔開,這是比利時介於傳統家屋想像及現代化住宅最後展現出來的樣子。

我們來比利時的前半年,還沒有找到最適合安放桌子的位置,於是一起吃早餐的地點就在靠廚房的窗前。窗前有一個20公分左右的窗台,我們把早餐跟蠟燭排排站放在窗台上,看著窗外的風景聊天吃早餐。乙仙很著迷於那個窗景,因為窗外看出去就是一片家家戶戶的屋頂,遠望早晨的歐洲屋頂群的是她早餐時光最感愉快的節目。她最喜歡三棟房子距離外的那間屋子,那間屋子有一個落地窗的後廊,女主人早上總會帶著一本書坐在後廊,隔著玻璃倚著陽光讀書或是只是看著窗外。乙仙吃早餐、女主人喝咖啡,兩個人像是同一間咖啡館裡不同桌的客人,互不認識卻有共享同一首背景音樂和咖啡香的親近。屋子的後廊很窄,也就是一張椅子的空間,偶爾男主人才會坐在那邊,有點女性化的藤椅裝著男主人顯得有點侷促,距離遙遠人都變的小小的。偶爾看到是男主人出現的時候,我們會一起湊著頭討論男主人在做甚麼,女主人去了哪。

另外一戶養了一隻有點過動的白狗,散步的時候乙仙會指著路邊的房子跟我說這戶就是養了白狗的那家人。偶爾有機會碰見白狗透著圍欄看我們並且露出凶狠的表情,我們多多少少有一種被認識的朋友耍狠的落寞感。不過這當然不能怪牠,畢竟我們認識的是揹著100公尺距離的牠。另外隔壁的隔壁家,後院有一棵很大很大很大的大樹,從我們床邊的窗戶也看的見它,我剛來比利時的一月,常會起身盯著它襯著天空背景的枝枒頂端發呆,對這麼大的一棵樹,有一種不太好表現任何意見的敬畏感。

然後還有家中有小孩的家庭,後院裝了一個讓孩子為之瘋狂的跳跳床;有一家有一個溫室形式的廚房及餐廳讓我們偷偷窺看他們的日常;隔壁住了幾個年輕人,節慶時可以隔著外凸的採光屋頂聽見他們和來訪朋友的笑聲云云。

以上,是乙仙的早餐窗景。而我的早餐窗景,是一道磚牆。

其實我沒有很在意風景這件事情,並不是我對生活木然,而是我彷彿天生跟自己的好惡保持一段距離。喜歡的東西我沒有很堅持,討厭的東西我也不太會堅持,我們在一起好幾年之後,乙仙才知道原來我愛吃甚麼東西、討厭吃甚麼東西、討厭哪個人、想買甚麼東西,而且大部分是在聊天的時候得知的。當然啦,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的事物除外,很討厭很討厭很討厭的事物也除外。我好像把我所有的能量都拿去放在少少的那幾個很怎樣很怎樣的東西上了,於是一般般的喜歡跟一般般的討厭就顯得無關緊要。

總之,就在乙仙一心以為我跟她一起看著那浪漫的窗景、羅曼蒂克的吃著早餐的同時,我默默看著磚牆吃了半年的早餐。但其實老實說,磚牆看久了還是有點意思。

比如說那面磚牆上面頂著陶瓦屋頂,為了讓雨水不進來、銳角不露出去,屋簷做了收邊與包角。但是屋頂和磚牆的交接並沒有密合,所以坐在那邊一頓早餐的時間,我就會看到幾十隻胖麻雀啾啾喳喳的飛進縫隙、再飛出來。春夏的時候,那個屋頂繁忙的程度都讓我開始幻想屋頂的夾層其實有一個肥麻雀的聯合辦公大樓,他們正在積極處理歐盟的農業危機。磚牆在三樓高度沒有窗戶,但是前面有一排淺淺的植物。那排植物在一樓高度看起來應該是樹籬,但移動到三樓高度的地方,就已經是淡淡稀疏的枝微末節。這群若有似無的植物相當重要,讓我的早餐電影場景有了前景和後景,也讓公務繁忙的肥麻雀大使有地方稍事停歇。不過真的很肥的麻雀停不上那嬌弱的細枝,所以只有中型尺寸的普通肥的麻雀才可以在枒尖停留。

但是我最多的時間其實只是看著磚牆而已。前幾年念書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記下各種不同的磚牆砌法,甚麼順砌法、丁砌、法式砌法、美式砌法、荷式砌法、英式砌法等等。其實我有點不明白磚頭的砌法為什麼還可以綁定國家,有點像是玩大富翁的時候一人拿一支代表的角色,接著毫無理由的決定了誰是黃色、誰是紅色、你是綠色、我是藍色這樣。總之我面前的那道磚牆毫無特色的使用了順砌法,基本上就是長邊對外、毫無變化的交錯蓋上去。交錯蓋讓磚牆不會從中間整片裂開,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我看著那片沒有特色的磚牆半年,180天、180個早餐,慢慢記得它有一個區域顏色比較紅、有一個區域顏色比較橘。穩定交錯的韻律提供了一個節奏感,紅一點橘一點也就像在不變的曲式底下加上強版跟弱版記號。但是,每次看到左上角的區域,總覺得有一種一陣眼花的感覺。後來才發現,歐,那邊有一些切分音──全部都長邊對外的磚牆,有一些地方露出了短邊對外的小小方塊。對一個有潔癖的男子來說,這種突如其來的切分音讓人有點煩躁,到底為什麼好好的整片順砌的順磚當中,會有丁磚呢?這讓整個8bite像素畫風格的世界突然跑了位,好像超級瑪莉玩到一半中間突然出現一根柱子絆倒瑪莉兄弟一樣令人坐立不安。

後來我發現,這些看起來平地一聲雷的小方塊,一個接一個連成一條歪歪扭扭的路徑。喔,原來這面牆裂開過。讓我想起日本一種傳統工藝「金繼」,是把破碎的陶器重新用黃金修補,補好的陶器上就有了金黃色蜿蜒的疤痕;隔壁的磚牆裂了當然沒辦法用黃金補,所以他們用了專業名稱叫做丁磚的短邊向外的磚塊把裂縫補起來,於是一整片磚塊長邊鋪成的大地上,就有了丁磚跌落的曲折河水,像身體上敞開又癒合的疤。

後來我就對這片磚牆多了一點柔和的感情,因為那些疤。它帶有一點點勵志的意味:即便只是一道不說話的磚牆,要是有人願意花六個月仔細的看,不帶自己想像的看,他有一天會看出你曾經受的傷,還有長出疤痕重新站立的努力。

現在我們有了習慣的餐桌,不再坐在窗前吃早餐了,而且乙仙得知原來我的位子看出去只是一道磚牆的時候,真的是傻眼又錯愕的笑到不行,於是她也不會再希望我們一起坐在窗前吃早餐。現在我們坐在真正的桌前吃東西,但是我偶爾站在那扇窗前的時候,還是會饒有興味地看幾眼那道磚牆,覺得好像知道了它的人生秘密一樣感覺親近。

發表於 100種生活方法

平底鍋麵包

大家久等啦,千呼萬喚(?)的免烤箱又免揉懶人麵包食譜終於來了。因為我的製程非常的自由自在,所以做了很多次才稍微找到可以分享的邏輯(哈哈哈)。前面是里長伯閒聊,沒耐性的人可以直接拉到後面看材料跟步驟。GO!

來比利時之後,主食逐漸從米飯變成麵(義大利麵OR手工各種麵)跟麵包。賣米的亞洲超市和我們平常買菜的超市相距甚遠,而且交通也不太方便,所以主食就默默比利時化了。義大利麵在超市很便宜,手工各種麵和麵包的材料都是麵粉,在比利時也是便宜的要命又好買,非常適合我們。會自己做麵並不是我特別賢慧,而是因為亞洲超市賣的白麵通通都是中國製造,中國產品(暫不稱之為食品)充滿創造力的狀態,讓我們覺得它還是留在超市比較好。以下圖片盡在不言中。

一定是我誤會它了,刀削麵跟沙河粉都只是形容詞不是品名 (圖/優質小代書)
手工的部分可能是在手工丟到鍋子裡煮的那個PART (圖/優質小代書)

自己做麵包的理由也很簡單,雖然比利時這邊到處都有賣麵包,但是我們吃麵包的速度很快。我們每天早上都吃麵包,大食怪的我,中午在研究室也是自己帶三明治當午餐。這邊的麵包比較大,我們平均兩到三天可以吃掉台灣1.5條吐司的量。麵包這玩意兒,不是每家店都好吃的,超市的麵包我們都不喜歡,所以買麵包就是一個額外的行程。我們住在一個除了去我的研究室之外,去哪邊都不太方便的地方,因此每兩三天就要買一次麵包,就顯得很煩人。而且每周碰到麵包店休息的日子,要嘛提前買麵包但是沒有空的大盒子放,要嘛延後買麵包,但是隔天早上斷糧。買菜跟買麵包的行程還要分開規劃,這以上種種都顯示依靠麵包店維生(有那麼誇張嗎)不是一個好主意。

總之我就開始自己做麵包了。

來比利時做的第一個麵包,但是它很麻煩,要一直揉,而且要加很多奶油不跟糖豪可怕啊!

如我所說,我們每兩三天就吃掉一大個麵包,所以我就是兩三天就要做一次麵包,保證懶散、保證簡單。自己做麵包的好處是時間可以自己控制、完全知道裡面有甚麼、非常便宜,而且很有成就感。如大家所知,我是一個又懶又沒耐性的人(這樣講自己),所以今天來一個homemade麵包大公開,讓大家都有機會在家裡試試看。很多材料因為看不懂荷蘭文所以都是隨便買的,溫度火候也滿隨便,所以大家做起來可能有點傻眼。不過因為所有的成分都是自己經手,相對安心,而且這種簡單的東西也不會真正的失敗,多做幾次就抓到訣竅了,所以還是可以放心去嘗試的!就算沒烤好,說真的也不會難吃到哪邊去的,就放膽做吧!我的作法很簡單,其實真的花的時間也不多,但是因為中間要不斷等待,請大家選擇在有四個小時在家的時候再來嘗試。

此刻剛烤好的麵包

我使用的是隨便買的麵粉(畢竟我也看不懂荷蘭文),不過白麵粉的部分我選了自發麵粉,然後再隨便混全麥麵粉之類看不懂的荷蘭文麵粉。當然也沒有分高筋低筋,整個就是隨便買隨便做。酵母也是隨便買的,量也是隨便抓的(哈哈哈)但是就像我說的,這種東西真的不會失敗,所以請大家放膽下去做吧!

材料如下

  • 麵粉500-550克
  • 酵母 (按照包裝上的建議用量)
  • 糖  半匙
  • 鹽  兩隻手指捏一點點的量
  • 溫水(大約是手摸起來溫溫的溫度)

工具如下:

  • 電爐(瓦斯爐也可以)
  • 煮湯的平底深金屬鍋,鍋壁要是直的,不然翻面會下不去喔
  • 橡膠攪拌棒(IKEA才賣30元,強烈推薦要有一支)
  • 攪拌麵團的大容器

步驟 (後面有步驟細節+圖)

  1. 麵粉+糖+酵母,攪拌均勻
  2. 分四五次慢慢把溫水拌進去。
  3. 最後加上鹽巴,再攪一攪
  4. 差不多糊糊之後就放到溫暖的地方,加蓋,第一次發酵。(電鍋插電不切下去也可以,我是放在暖氣上),發酵40分鐘到1小時。
  5. 再次攪拌後第二次發酵,40分鐘。
  6. 再次攪拌,把麵團倒進鍋子裡,進行第三次發酵,40分鐘。
  7. 中小火加鍋蓋開始烤,大約30分鐘。
  8. 第一面烤好後翻面繼續烤。
  9. 5-15分鐘左右就可以起鍋,架高吹涼。

步驟重點+圖

1. 把麵粉酵母糖混在一起。麵粉量其實就是看每個人家裡需要的量,可以慢慢找出適合一次的份量。

糖是酵母的食物。攪拌容器要夠大,不然一發酵就通通逃獄了。

2. 為了讓麵粉吸更多水,要分次加水,並且要用溫水才會讓麵粉的吸水性更好,烤出來的麵包也才會軟軟的。容器底部常常有麵粉沒有拌進去,攪拌時要注意。

分次加水

3. 鹽巴不要不小心過量喔

加鹽巴

4. 大概攪成這樣一小坨一小坨就可以了,這個方法就是讓時間來代替我們人工揉麵包,攪拌的差不多差不多就可以了。最好的發酵溫度就是二三十度,小心不要太熱變成烤麵包XD 台灣夏天應該可以室溫發酵。上面可以加蓋也可以用濕布,目地是讓它有空氣但是又不會乾掉。我是用大塑膠盒,蓋子放上不蓋上,有人會用溼T恤或是溼毛巾蓋著。

差不多就好,一切交給時間(佛系做麵包)

5. 40分鐘到1小時之後應該變的很大,正常會有三四倍大,而且看起來麵糊變的比較平滑一點。用橡膠攪拌棒把它攪拌壓回本來的大小、排掉發酵的空氣,然後再第二次發酵。

第二次發酵之後變的多可愛啊~

6. 第二次發酵通常比較快,所以不要發酵超過一小時,而且麵團應該會變成漂亮平滑的麵糊。如果上面有蓋布,小心不要頂過頭沾到布,會很難洗。移到鍋子之前如果怕烤好脫模會沾鍋,可以在烤鍋內層抹上薄薄一層油。我的方法是,倒1元硬幣大小的食用油,然後用衛生紙推開,這樣很均勻又不會太油。倒進去之後因為內壁有油,就不要再攪拌了喔。如果有想要加堅果或是其他餡料,可以在移到鍋子之前拌入。

攪拌之後又會變小,不用擔心,它會在長大的~

7. 在鍋子裡發酵到大小差不多等於第二次發酵的SIZE後,就可以開始烤,有經驗之後會知道怎麼抓火力。中間聽到滋滋聲可以把蓋子打開擦掉上面的水蒸氣,聞到焦味是不正常的要趕快把火轉小。越接近烤好,水蒸氣滴下來的滋滋聲會越多,並且會聞到麵包的香味~~~

你看,它又變大了

8. 聞到麵包香,麵包上看起來+摸起來應該像剛蒸好的饅頭一樣有軟熟感,不能是麵糊的樣子。搖一搖鍋子,如果麵包已經微微收縮可以在鍋子裡晃動,就可以翻面了。如果翻面發現屁股並沒有漂亮的金黃色,可以再烤一段時間。翻面之後轉中火,因為主要是只為了讓背面上色,另外也讓最上層的部分再加熱烤一下。不過喜歡吃比較焦香的人也可以烤久一點啦,自已抓抓看喜歡的程度囉。

邊邊已經縮小產生空隙了,但是上面像這樣還糊糊的就不行,要繼續烤

9. 架高吹涼是為了怕屁股因為水蒸氣所以溼溼的,如果沒有架子,可以用幾根筷子把麵包墊高即可。

正面上色之後會變的很高級(誤)

剛烤好的麵包不要馬上吃,至少等降溫再吃。當天的麵包外皮會脆脆的,隔天開始就會是整個是軟的了,看自己喜歡的口感囉。常做的話強烈建議買一把麵包刀~麵包切開之後就要用盒子或是袋子保存起來。

附贈逃獄的麵糊照片兩張,請大家千萬小心不要讓它逃跑,很難處理啊~~~

喂你要去哪裡!
你們這樣對得起我嗎…

發表於 100種生活方法

蠟燭

十一月魯汶開始進入到出門要帶手套的溫度了,白天大約是十度氣溫。天氣變冷,我本來有點煩惱,寒冷的天氣可能會讓我七八月建立起來的運動習慣無法持續下去。後來我發現,天氣雖然冷但好像沒什麼太大的影響,走一小時的路程去上荷蘭文,目前也不是問題。

我想,這跟我們剛來魯汶的時候是一月有很大的關係,一月是魯汶最冷的月份,白天大約是五度,那時候我們剛來,沒有交通工具,每次要去市中心跟艾瑪會合,至少都要走上四十分鐘。如果是夏天來的話,現在應該會因為適應不良感覺很崩潰。

最近天亮的很晚,氣溫變低,白天的天空有些陰鬱。因為天氣,艾瑪有些無精打采,我發現我好像沒有這方面的適應不良,某一日的下午我騎車在家裡附近運動,看著秋天的紅葉,綠色的草原,黑色的泥土,有一種無比熟悉的感覺。我忽然意識到,這樣的畫面我在電影裡面已經看過無數次了,因為我喜歡看英國電影,英國電影大都冷的要死(更不要說是北歐,對我來說北歐就是一團黑啊),看電影的時候總是很嚮往這樣的自然景色,等到人在電影的景色裡時,我覺得沒什麼好抱怨天氣的,我本來就很喜歡冬日陰鬱的景色,我深深被那樣強烈的寂靜感所吸引,看電影的時候很喜歡,人在現場的時候也還是很喜歡,即使很冷。

也才明白為什麼電影裡面的家屋,都充滿著溫暖的色調與各式各樣的裝飾。不這樣的話,人沒辦法度過嚴冬吧,外套口袋裡放一瓶裝著烈酒的銀色酒壺變得很合理,紅酒,巧克力,糖不用錢的糕點,真的都是嚴冬必備的補給品。我現在也才明白隨處可見的各種蠟燭是怎麼一回事了,天氣冷成這樣,溫暖的燭光是生活的必需品啊!

艾瑪熱愛蠟燭,當他在比利時看到滿坑滿谷的蠟燭時,真的眼睛在發光。我們也很自然的以為幾乎無所不在的蠟燭是比利時人的一種偏好,而完全沒有想到那是出自生活的必需。

我本來對蠟燭沒有特別的感覺,因為艾瑪喜歡,在台灣的時候看到蠟燭就會停下腳步多看看,但是台灣的蠟燭,要嘛不好看,要嘛對我來說是天價,對那時候的我來說,蠟燭就是艾瑪的禮物選項。到了比利時之後,蠟燭種類繁多而且價格宜人,要在自己可以接受的價格裡選到喜歡的完全是有可能的,我也開始尋找自己喜歡的蠟燭。

在我們的小房間裡點著蠟燭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小小的燭火讓我們的家變的很溫馨。十一月雖然開始變冷,但是天寒地凍的時候,正是點蠟燭的完美季節。之前我們祈禱的時候會點蠟燭,現在晚餐的時候也會點蠟燭,是所謂的燭光晚餐,但不是刻意為了營造浪漫氣氛,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祈禱是我們的日常,晚餐也是我們的日常,蠟燭的角色介於衛生紙與花束之間,既是日常用品又是點綴生活的小東西,我們小小的收納櫃,現在已經有一區是專門放蠟燭用品。

停電的時候真的不用煩惱,滿滿的蠟燭真的很亮

發表於 100種生活方法

生活ABC

最近生活節奏有點亂掉,都已經進入十一月了,還有一種混亂和很深的疲憊感。所以沒有其他事的話,大概都在睡覺。我想飲食上不夠理想,也是人感覺沒什麼能量的原因。也沒有什麼時間寫文章,很多思緒與感覺就停在心裡無處可去,整個人從裡到外都覺得怪怪的。

這兩個月因為很忙,沒有什麼時間煮飯,也就沒辦法好好的吃飯,澱粉攝取太多,其他營養像是肉、蔬菜、水果攝取太少。睡眠也變得很容易半夜醒來。終於開始上荷蘭文,用荷蘭文教荷蘭文的教學方式,我一開始不知道要預習,沒有預習的情況下,我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進度落後我心裡就會很緊張,荷蘭文跟不上的焦急感好像漫涎到生活的每個角落。

不過,自己知道之後,就可以開始調整。新的學期我們開始進行一個男子漢的煮飯方式,每一次煮飯或是煮義大利麵都是600克或500克全下,煮菜也是一個大把大把的菜下鍋的方式,我們也都沒在算到底煮的是幾人份,冰箱總是有一大鍋煮好的食物在那裡,不計較吃的話,真的蠻有安全感的。

600克的米煮成的白飯山丘

有一次我們煮了一大鍋番茄肉腸義大利麵,連續三天晚餐都吃它,艾瑪笑說,人家會以為我們三天晚餐都吃同樣的食物,但是我們沒有,因為三天味道都不一樣。第一天番茄的酸味很明顯,第二天酸味不見了味道變得圓潤,第三天則是不知為何的出現了酒味(但又不像是壞掉)。

但是這種大鍋菜的煮飯方式,也很容易讓我不知道攝取了多少肉類、蔬菜,而攝取了太多的澱粉,雖然整體來說我沒有變重,但身型改變了而且一直有一種隱隱約約的不適感。在十月的經驗之下,我決定十一月要做一些調整,雖然還是用男子漢的方式煮飯,但把主食、肉類、蔬菜分開料理,先把主食與肉類煮起來,蔬菜則是當天吃當天煮,讓需要攝取比較多澱粉的艾瑪,與需要攝取比較多肉類的我,可以根據我們不同的身體狀況各取所需。

吃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跟睡眠、運動一樣,是最基礎的生活ABC,是很重要,看似也很簡單,卻也很容易被忽略,放到一旁的事情。之前大妞因為便盆量不足而尿道炎,我很自責自己怎麼會忘了養貓這麼基礎的事,我記得剛開始養兩隻妞的時候,我還去買書來看,但是時間一久,可能就以為自己很瞭解了,也疏忽了,也不會去翻書,反而忽略了基本而重要的事。

吃飯這件事情也一樣,雖然目前來說身體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感覺得到其實也不是很舒服,我知道在飲食上我並沒有把自己照顧的很好。我想心裡浮現的焦急感,應該不只是荷蘭文進度落後,也有一種覺得自己沒有照顧好自己的感受。正因為我深信人對自己是有責任的,因此,對我來說,沒有把自己照顧好的感受更精確的來說是沒有把事情做好,失職,對不起自己。自責自己沒有照顧好自己,比較像是這樣。然後荷蘭文也沒學好,也沒照顧好自己,就變成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惡性循環。

前幾天跟艾瑪吵架,在走路去上荷蘭文課的路程中,我把事情從頭想了一次,得出的結論很簡單,就是他沒有好好的照顧自己,早餐隨便吃,也不注意保暖,因此回家又餓又累頭又痛,就亂發脾氣,怎麼想都不是我的問題。也因為他身體強健,所以他總是傾向忽略這些基本需求,總是搞到自己很不舒服才意識到身體不舒服。

最近艾瑪很常著涼,緊接而來的就是頭痛,到底為什麼會有人在比利時的秋冬要把頭剃光光,這樣也就算了,還不注意頭部的保暖呢?就算身強體健也不表示身體是鐵打的。艾瑪也很常因為久坐、長時間使用3C而導致筋骨痠痛,只要不舒服就希望我幫他揉開緊繃的筋骨,對於運動、改變習慣這類的解決方案卻一點意願都沒有。艾瑪這種無可奈何的受苦,並不是無解,但我真的不解他為什麼不去處理問題的根源,只能看著他不斷的重覆受苦哀嚎討抱抱的過程,感到十分的無奈。

無奈歸無奈,最近只要艾瑪頭痛,我都會煮一杯薑紅茶給他喝,用熱水把薑泥煮開,煮到水有薑味與辣味,再加入紅茶茶葉續煮(紅茶不要煮太久,會澀),紅茶味道出來後,最後加入黑糖,調整成艾瑪喜歡的甜度。艾瑪最近三次頭痛,喝了薑紅茶之後,頭痛與人不舒服都到得一定程度的紓緩,推薦給家裡有愛理光頭但不注意保暖另一半的朋友。最後,如果有朋友有什麼治艾瑪不愛運動的方法,請務必跟我分享。(合十)

發表於 100種生活方法

研討會

速記一下人生第一場研討會的心得,基本上是自言自語請大家不要介意。

雖然之前在台灣也參加過研討會,但是都是聽別人發表,這是第一次自己也有發表文章、做簡報的研討會。現在實在很累了沒辦法講太細節,但是總之是很多感謝,也覺得收穫很多。

這場研討會辦的跟台灣的不一樣,總共七天像是研討會和工作坊的結合,所以除了上午有發表跟演講之外,下午則是主題相關的歷史建築參訪、文物檔案館介紹、操作、相關圖書館介紹及珍品庫參訪。然後還有兩次很高級的聚餐(覺得賺)。

光是這戶外晚宴就贏了。

對於這場研討會,有三點感想:

  1. 來參加的人包括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家在交流討論的時候非常開放,並不感覺想要隱藏自己的研究發現跟論點。這使人真正透過討論而受益。
  2. 不管回應的是資淺學者或是資深教授,大家提問或表達意見的方式都很開放謙虛,並且是真正的提問跟討論。不會有人說話只為了表達自己很厲害,即便是具有厲害頭銜的學者,仍以一種謙虛且鼓勵人的態度討論發表人的研究。我身為非常非常資淺的博士生,而且是剛剛開始博士研究的學生,可以說是學術金字塔的低棲生物。然而一切討論跟鼓勵,讓我覺得他們真心關心我的研究並欣賞我所做的,即便有一些研究上的缺漏,也是善意的關心和提醒。
  3. 主辦方的參與者都是擁有博士學位的學者,然而他們的態度更像是協助者,不只協助年輕學者的研究,也協助研究網路的建立。所以常可以看到他們努力嘗試幫助各個與會者在可能的情況下向彼此或向其它他們所知道的研究人員建立連結。

這個研討會主要歡迎的是年輕或資淺的研究人員、博後、博士生,而我在這個研討會中也真的感受到主辦方的這件事的用心,包括提供用餐地圖,刻意其中幾餐鼓勵大家出去一起吃午餐聊天等等。最後的總結時間,則讓大家討論這場研討會對各自研究的幫助。我覺得類似這樣的研討會真的應該多辦幾場(但是工作人員可能會累死就是了)。

對我自己個人,這是我第一次對不特定聽眾的學術簡報,而且也是第一次使用全部英文簡報及問題討論。我的前一位發表人是擁有英國博士學位的助理教授,講的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的交融與發展,而我是以建築為研究主題,算是相近面向的研究。我在簡報之前非常緊張,下台的時候根本是滿頭大汗,但是接收到很多非常正面的評價跟鼓勵(大家都知道我很緊張哈哈哈)。

其實現在累壞了,尤其是六月期末考跟重要評鑑完之後,直接無縫接軌六個星期高強度密度的研究工作。接著休息一個星期之後在一個星期之內趕出8000字的英文文章,然後直接開始研討會。我的英文程度沒有那麼好,幾乎全程有六成以上的時間都在假裝聽得懂,所以更是累上加累。與會者來自世界各地:菲律賓、奈及利亞、印度北部跟南部、德國、荷蘭、比利時,完全是聽力大考驗,讓我痛下決心要好好加強自己殘破的英文。我的發表排在議程的最後一天,所以我整個禮拜都非常緊繃。然而我還是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推坑這個研討會,雖然他爽朗的搞錯幾件「小」事情,使我覺得整個越級打怪,但是還是很高興在初期研究階段就有這樣的機會,也親炙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並參與友善的國際交流。

後記:我這台灣來的博士生不知道為什麼人緣很好,可能是因為我常常聽不懂大家在說什麼只能微笑的關係。研討會最後一天,印度來的基督學校校長偷偷塞了一個他們學校的紀念包包給我。然後也不知道為什麼,被連續幾個不同的人問我是不是修道人,哈哈哈,然後我就馬上說我結婚了哈哈。

特別致謝:我們家的小精靈在整個趕論文跟研討會期間提供不間斷情感支持、食物供給、各種鼓勵,並且在論文跟簡報的最後階段,拋頭顱灑熱血犧牲睡眠的跟我討論順稿到晚上十一點(大家看看比利時的生活多健康!)。根據小精靈合約,我會將她的功績寫在我博士論文的扉頁。僅此特別致謝。

因為歐盟對於肖像個資的規定,不能放會議照片,只好放我簡報完在咖啡店的放鬆照片。
可愛的彩虹襪子是在我做完六周密集研究後,乙仙送給我的。

發表於 100種生活方法

在魯汶喝到一杯好咖啡的邏輯

昨天喝到一杯好喝的拿鐵,是在Naamsestraat上的Noir Coffeebar,入口的第一口是花香,而不是苦澀,覺得真的是上天堂了。

這個星期比較忙,加上艾瑪大考結束,我們外食的頻率比較高,把握任何可以慶祝機會,另一方面是半年的生活花費結算下來都在預算之內,心理上就比較敢花錢了。

也就展開了被各種難喝的咖啡攻擊的旅程,我發現在魯汶的邏輯是,只要不是咖啡專賣店賣的咖啡都很難喝,各種難喝,我們的一餐的情況大概都是這樣:啤酒好喝、食物好吃、咖啡難喝,就是以咖啡難喝結束這個回合。

在我還對魯汶餐廳的咖啡有信心的時候,我還點了兩次大杯的拿鐵,第一次是以有機麵包著名Le Pain Quotidien,花了4.65歐,點了大杯拿鐵,店員用湯碗端出一大碗拿鐵時,我們超傻眼,喝了第一口就更傻眼,我們到底要怎麼消滅這一大碗苦澀的拿鐵,但是他們的可頌很好吃,艾瑪點的曼哈頓早餐也還不錯,服務很好,我們還是歡歡喜喜的吃完這一餐。

第二次是在Punto Caffè,劇情跟上面差不多,花了4歐,點了大杯拿鐵,拿鐵苦澀,我點的巧克力可頌蠻好吃的,艾瑪點的莫札瑞拉貝果也很好吃,照樣以難喝的咖啡結束這一回合。

這幾天下來喝下肚的難喝咖啡,讓我覺得我在魯汶應該發展的是我對難喝咖啡的鑑賞能力,到底咖啡難喝可以分出幾種層次,就像地獄也要分個十八層一樣,每一層還分不同區塊與業障。

現在比較不怕在點菜上遇到雷,反而會覺得還能夠有多雷,雷也是一種體驗,不好吃,其實也就是沒有那麼好吃,還是可以填飽肚子補充熱量,我們也真的很難走進一家餐廳,點的每樣都難吃,隨便點隨便吃,好吃很感恩,難吃就下次不要再點就好。

正當我發現要喝到一杯好喝的拿鐵難如登天的時候,我不抱太大的期待走進了Noir Coffeebar,在我還沒喝到咖啡的時候,我發現這家店不太一樣,有著像火一樣的紅髪老闆娘非常的客氣,端上咖啡來的老闆用一種跟鄰居講話的口吻對我說,我想這裡面有一杯是你的咖啡。

總之,店裡似乎所有人都心情很好,我聽不懂荷蘭文,但是Noir的氛圍感覺像是大家到朋友家的客廳亂聊一通,那種愉快與放鬆,此外,他們的咖啡還很好喝。

拿鐵,3.3歐

延伸閱讀:十間魯汶最好喝的咖啡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