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婚禮上,我們選了耶穌在曠野裡與魔鬼相遇的故事,作為婚禮彌撒的福音。通常婚禮彌撒會選的讀經不外乎女人是男人的肋骨,丈夫是妻子的頭這類的經文,結婚這個場合,傳達這類的訊息真的不是很理想。女人是男人的肋骨,意味著女人使男人變得不完整而且痛苦,一個人類少掉一根肋骨只能用痛徹心扉來形容。如果選的是丈夫是妻子的頭這類實在很難硬凹的經文,通常也會強調妻子也是丈夫的脖子,其實也是不太妙,殺人影集看多的人就知道,要表達控制最強烈的表達不是把對方殺掉,而是用力掐住對方的脖子,然後來個特寫,妻子是丈夫的脖子,這個感覺比掐住對方的脖子更糟糕,從殺人影集上升到恐怖片等級的控制。
耶穌在曠野裡與魔鬼相遇,雖然有魔鬼,但怎麼樣都比上述兩類的經文正面許多。婚禮上選擇的經文,是為了在婚姻生活裡遇到困惑、難解、迷惘的時候,給人一些幫助與指引。之前與艾瑪吵了架,我又再把耶穌與魔鬼相遇的故事重溫了一次,我在想,魔鬼給耶穌的三個選擇,到底哪一個會比較令耶穌動搖,把石頭變成食物嗎?擁有世間的權力與榮華富貴嗎?跳下懸崖逼天使現身證明自己是天主的兒子?
在福音裡面,耶穌基本上有事沒事就很喜歡自己一個人去曠野,可以說是他個人的愛好之一,所以我覺得他去曠野四十天,這裡面有很強烈的他自己的選擇,他的渴望,他不是非自願的被丟到曠野四十天,他是自願的放下生活裡的一切,到曠野裡過四十天應該是幾乎什麼都沒有的日子,我相信他還是有最基本的物質供應,像是食物、水,可能很少但不至於是完全沒有。
魔鬼出現的時候,可能是這些食物與水都所剩無多的時候,可能是耶穌在曠野這四十日裡的尾聲,也可能是他感到特別辛苦的時候,狀況不好的時候。總之,魔鬼來的時候,耶穌又餓又累,又迷惑,魔鬼給他的選項都是能夠緩解他此刻的困難的。
我想,耶穌能夠拒絕把石頭變成食物,不是因為他不餓,而是那本來就是他自願放下的,四十天沒吃什麼東西,其實也是一種飢餓訓練,他有抵抗飢餓的能力。耶穌能拒絕臣服於魔鬼,成為世界之王,享盡權力榮耀,這個也很合理,他如果想要的是世間的榮華富貴,他就不會在曠野裡把自己餓的半死,這本來就不是他想要的。魔鬼提供給耶穌的選擇,我覺得最難的是第三項,看起來最不合理,也是最難拒絕的選項,從懸崖上跳下去,看看會不會有天使來接你啊,證明看看你是不是天主子。
這是個一般人都比較容易拒絕的選項,但對耶穌很難,他相信他是天主子,他到曠野四十天的追尋、探問,也都是為了這一個主軸而來。他想要更深的知道,確定他是誰,他是不是他自己想的那個人或神或神的兒子,一個人想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天主的兒子或天地的創造者,這絕對是一個很容易令人心智混淆、自我懷疑的追尋。
魔鬼提出了一個簡明的方法,來給耶穌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也是耶穌自己很想知道的。耶穌在福音裡面,一下說他是天主的兒子,一下又暗示他就是天主,這都展現了他在追尋的過程中的那些確定與不確定。他是真的想知道答案,他相信他是天主的兒子,但他還不能確定他是。我覺得耶穌之所以能夠拒絕,是因為他接受了這個不確定的狀態,他接受了此刻這個不是那麼舒服、無法定位的自己,所以他才有能力拒絕。
那時候選擇這段經文的原因很簡單,我相信婚姻生活充滿考驗,我需要一篇經文來提醒我,讓我不要忘記這件事情。在這段經文裡,我更在意的是耶穌與魔鬼的互動,而不是最後他連過三關成功的結局,對我來說更有意思是,遇到困難的耶穌,他怎麼理解自己的困難,而又如何回應這些困難,魔鬼想盡辦法後,暫時無法可想就再等時機,一方面展現了魔鬼的毅力,另一面也很符合不會有解決完的問題的現實生活,讓我把焦點放在如何回應現實生活中的困難,重要的不只是困難得到解決,在回應的過程所展現的個人狀態,我的狀態,也是重要的。
「只要往前踏一步,你就可以證明你是天主的兒子。」簡單,輕易,就能獲得一個明白的答案,這個選項是如此的誘人,四十天裡在曠野裡把自己搞的餓的要死、累的要死、想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並且可能一無所獲的耶穌,究竟怎麼拒絕魔鬼呢?我想,耶穌雖然想要知道自己是誰,但他並不急於證明自己,或許在曠野四十天都沒有搞頭的經驗,也讓他知道他是否是天主的兒子,並不是四十天就可以給他一個清楚的答案,所以,此刻這個一瞬間就能夠獲得解答的選項就變得很可疑。耶穌在與魔鬼互動中展現了他的狀態,他接納了還無法定位的自己,也接納了四十天一無所獲的追尋,雖然嚴格來說並不是真的一無所獲,至少這四十天的經驗讓他有拒絕魔鬼的能力,但他的確還沒找到他想要知道的答案。
如果把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當作是魔鬼的問候,耶穌回應魔鬼的歷程幫助我把焦點放在我怎麼回應這件事情上。幾乎所有的困難都摻雜著自己與他人的原因,過去我會想,因為別人怎麼樣怎麼樣,所以我怎麼樣怎麼樣,總是會帶點無可奈何,我也不願意,或我也沒辦法的意味。我也很容易會覺得都是別人的問題,而我有我的限度,言下之意就是我才不要為你的問題來改變我的限度。一旦這樣想,不只事情不會改變,我自己對事情的理解也會停滯下來。我覺得我好像花太多力氣在別人的問題上面,覺得不解、不耐、翻一百個白眼,而很少停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會覺得這麼的不舒服,想想自己究竟是怎麼想的,我沒有像耶穌一樣好好的看看自己是發生了什麼事,我對自己的理解還不夠,所以我無法招架魔鬼的問候。
耶穌走進曠野,曠野既是他日常生活的對照,也像是某種他內心世界的展現,我覺得耶穌在那四十天裡,走進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果把那些他在曠野裡發生的事,飢餓、疲憊、與魔鬼相遇,看作是他的心理狀態的話,我想他應該是空虛、耗盡、自我懷疑的,如同我們一樣。他看起來沒有逃避這些事情,他可以不要去曠野,像我們一樣,把日常生活塞滿,不要去想,想了也沒有答案。其實耶穌也一樣,他想了,也沒有答案,他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我猜他的內在有許多事情同時發生,可能是很虛無的,但也可能是很遼闊的;可能充滿活著的痛苦與焦慮,但也可能發現即便如此,仍然能帶著這些辛苦繼續活著,找到理解自己的另一個可能,一個有開放性的可能。
耶穌知道自己是一個人,但他也知道自己有可能是天主的兒子,在曠野的時候,天主什麼訊息都沒給他,耶穌不是因為天主一直給他指路牌,才一步一步認明自己是天主的兒子,相反的,我覺得他隱約知道些什麼但又一片混亂的可能性比較高,他沒有選擇用魔鬼的方式證明自己是天主子,但也無法用其他方式證明。在他的混亂與無能為力裡,他把他的生命向天主保持開放,他說,「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在說,如果天主此刻沉默,我也不會代替他回答,我會等待。耶穌的等待,是他對天主保持開放的部分。
我比較不傾向把耶穌在曠野與魔鬼的相遇,看作是一種誘惑、是一種試探,耶穌與魔鬼的互動與對話,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他的信仰自白,他給魔鬼的三個回答一致的都指向靈性層面的表達,魔鬼扮演的角色,像一個中間的傳話筒,帶著錯的問題前來,卻得到對的答案,面對魔鬼的問題,耶穌回答出天主要的答案:轉向天主、倚賴天主、但對天主保持開放。
